新聞背景:
炎炎夏日,各地“研學游”熱度攀升,成為不少中小學生暑期生活的文化實踐。與此同時,景區“人山人海”、排隊“漫漫無期”、學習變成“席地打游戲”……部分文旅場館和研學機構資源供給不足、優質服務欠缺等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
研學游為啥火了?
研學游滿足了當今家長更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需求。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當前我國學校和家庭教育理念、路徑方式演化和發展的折射。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研學游被稱為“行走的課堂”,它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讓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觸社會,通過實踐體驗了解國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詳細】
研學游的形式和內容當然沒有定式,但萬變不離其宗,“游”是載體,“研”是基礎,“學”是目的,歸根結底是要發揮教育作用。研學能提供“自主式”學習空間,鍛煉孩子自主思考、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提供“實踐性”學習平臺,提升學生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探究新鮮事物和未知世界的熱情。【詳細】
研學游的問題出在哪兒?
當前,研學游市場標準尚未完善、界定相對模糊。部分研學游只是打著研學的噱頭游覽景點,實際內容與普通旅行并無區別,費用卻高出不少。當“學”停留在表面,研學游也就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此外,行業低門檻和尚處發育期的產業鏈,也帶來了服務良莠不齊、運營不夠規范等諸多問題。相關部門需完善行業標準和管理辦法,高標準建立準入機制,促進行業規范發展。相關從業者要不斷豐富產品供給,持續創造深度化、精品化的研學旅行產品,及時把握市場趨勢需求,在保證安全出游的前提下,注重產品的時效性、體驗性、差異性,達到教育與旅游“1+1>2”的效果。家長也需提高辨別能力,選擇更適合的產品類型,以自身需求為主,不要盲目跟風。【詳細】
研學游保量更要保質
在研學游熱的背后,我們需要多一些冷思考。只有讓研學游更加規范、更可持續,才能讓這一新興的教育形式真正發揮出獨特的教育價值,讓更多孩子在旅行中行有所思、游有所獲、學有所得。【詳細】
應該看到,任何新業態在誕生之初,都有可能經歷一段時間的失序和混亂,研學游需要規范發展、有序引導,在“游”上挖掘特色,在“學”上提升水準,真正做到研學資源豐富、課程體系健全、活動特色鮮明、安全措施完善。【詳細】
(以上綜合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海外版)
V視角:
@許多果粒橙:我寧愿帶上一家人旅游或自駕游。
@斗圖胖虎:其實不太明白研學團的意義,要想上清北,暑假應該去輔導班啊。
@丑六盲:處處是商機。
@有點意思:面對“研學熱”,還需“冷思考”。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同于傳統的旅游項目,研學游旨在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讓學生走進自然與社會,在親身體驗中收獲知識與成長。很明顯,目前的一些研學游“缺學少研”、粗放經營,已不合時宜,也引起了不少家長的不滿。那么,規范研學游市場秩序,引導其健康發展,就重要而緊迫。只有讓研學游名副其實,學生們才能在更廣闊的世界里學有所得。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