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會日益臨近,各地全民健身熱情持續高漲。新建大型體育賽事場館在賽前就向公眾開放,杭州開了一個好頭,目前已接待市民健身超過800萬人次。據悉,杭州亞運會結束后,大眾化公共體育場館將免費或低價對外開放。大型體育場館設施由服務競技賽事向服務老百姓日常健身轉變,這對于滿足人民群眾健身需求、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健身去哪兒?”“健身場地好不好,優不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對高質量的健身需求日益增長。這些年,全民健身蓬勃開展,體育健身和運動休閑逐步成為人們普遍的生活方式。但是,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公共服務資源供需錯配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群眾日常體育場地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
一方面,老百姓身邊的健身場館設施和配套不足,難以滿足日常體育鍛煉需要;另一方面,有些“高大上”的公共體育場館除了舉辦活動,平常很少開放,也少有免費或低價開放,存在公共資源浪費現象。在需求側和供給側之間找到平衡點,正確處理好體育場館設施存量和增量的關系,是當下亟需破解的難題。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優化資源布局,擴大服務供給。
盤活存量,提高公共體育場館利用效率。公共體育場館兼具公益性和營利性雙重屬性,在運營模式上,應堅持政府引導,通過多種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場館改造運營,降低財政投入壓力;同時,借力市場化運作,讓“沉睡”的公共體育場館活起來。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原則,全民健身和體育賽事的基本功能不能變,在此基礎上可拓展多元消費場景,打造體育場館服務綜合體。作為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競賽場館之一的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其在改造初期就制定了完備的賽后利用方案,推動亞運成果全民共享。此外,場館還增設了兒童游樂區、彩虹環道等2萬多平方米的健身休閑空間,體育場館功能進一步豐富。
補齊增量,多建小而實用的場館設施。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全國體育場地數量為422.7萬個,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62平方米,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要擴大公益性和基礎性服務供給,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覆蓋全民、服務全民、造福全民。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提出,要控制大型綜合體育場館的規模和數量,打造綠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載體。相對于“高大上”的體育場館,建設在百姓身邊的小型體育場館更節約公共資源、方便群眾體育鍛煉。不妨因地制宜挖掘潛力,設法利用閑置廠房、公園綠地、地下空間、邊角地塊等,建設更多小微型體育場地設施。隨著體育需求多元化、個性化,體育公園值得嘗試和推廣。可打造一些“口袋體育公園”,與城市園林綠化有機銜接、嵌入配套,不斷滿足群眾體育休閑需求。
體育場館“用得上”比“高大上”更重要。充分利用大型公共體育場館資源,多建群眾身邊的場地設施,既是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的需要,更是人們美好生活的題中之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柳文)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