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報報道,自昨天起連續四天,京城的最高氣溫都將達到35℃及以上,局地恐達40℃。而早在5月中旬,北京部分地區就經歷了一輪高溫天氣過程。“北京熱得越來越早”,成為市民的普遍感受。不僅是北京,截至6月5日,我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會級城市出現高溫,且絕大多數屬于提前“報到”。
高溫趨勢是否延續下去,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待氣象學家研究。對于普通市民,特別是那些長期戶外或在密閉空間工作的工人來說,高溫提前來“報到”,自然是盼望防暑降溫別拖后腿。
做好勞動者的防暑降溫工作,勞動法等法律法規中明確要求,工會等部門每年還會提前發出通知,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合法權益。但從近些年的公開報道可見,一些單位為了趕工期、搶效益,要么不把防暑降溫工作當回事,要么弄點西瓜冷飲做做樣子了事;也有一些勞動者缺乏對高溫危害的科學認知,甚至在身體已經出現高溫反應后,還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應對措施。去年夏季,各地發生多起因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而得熱射病、最后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的慘痛案例。
防暑降溫并非只是紙面福利,而是人命關天的大事。相關部門、用工單位和勞動者,都要意識到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逐年增加,危害性已經超過傳統意義上的高溫。中國天氣網盤點近50年氣象大數據發現,包括北京在內的我國大部分地區不光首個高溫日來得越來越早,高溫日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以北京為例,上世紀70年代,北京的年均高溫日數為3.5天,到上世紀90年代升至9.7天,進入21世紀后,年均高溫日數均超過10天,其中,2000年最多,達26天,1999年、2017年和2018年的高溫日數也都超過了20天。面對夏季氣溫新變化,必須做出新應對。固守之前的防暑降溫做法,不足以保障勞動者的健康。
敬畏自然,更要敬畏生命。監管部門和用人單位要科學研判高溫走勢,制定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防暑降溫策略。比如對整體年齡偏大的清潔工和建筑工人群體,工作時間是否調整、急救藥品如何配備、突發情況怎么應對,都要有專業的加持和完善的預案。全國總工會近日印發做好2023年職工防暑降溫工作通知,要求通過向夏季露天作業的物流、電力、建筑、環衛等行業和存在生產性熱源高溫作業場所的從業人員送清涼物資、送政策宣傳、送健康培訓、送健康體檢、送法律維權等方式,積極開展“送清涼”等活動,最大限度減少夏季高溫天氣因素給職工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有備才能無患,防患重在未然,防暑降溫不拖后腿,才不會拖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后腿,才不會有身體受損、生命消逝的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