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有當天現做的預制菜,省心省時,很方便。”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消費者對預制菜的需求持續增加。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章節中,專門提出“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各地也集中發力預制菜產業新賽道,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預制菜產業革命。但要想炒好這盤預制菜,還得聽聽消費者怎么說。(5月14日 《三湘都市報》)
所謂預制菜,是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通過工廠清洗、分切、腌制、調味等預加工后,采取冷凍、冷藏、真空或常溫的貯藏方式,可直接開封或加熱或簡單調理、烹飪即可食用的成品或半成品。
2014年,外賣的興起和餐飲企業連鎖標準化,推動了預制菜在B端(經銷商、連鎖餐飲等)加速滲透。餐飲店供應商或自建的中央廚房將一部分菜品制作好并供應到餐廳后廚,由廚師進行加工后端上餐桌,讓費工費時的復雜“硬菜”“大菜”實現了“便捷化”和“標準化”。之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直接面向C端消費者的預制菜產品出現,由于疫情時期人們生活習慣、節奏的改變以及供應鏈的成熟,預制菜真正站在了風口上。
預制菜當下“熱得燙手”,企業對這個賽道的蜂擁而至,更多是因為大環境變革下生活節奏的加快、餐飲消費主體的年輕化和“懶宅經濟”的盛行。在這種情況下,集“方便、快捷、輕松”為一體的預制菜就自然而然成為了許多人的首選,預制菜行業的“藍海”也幾乎前所未有的廣闊。盡管人們對它的需求更多是為節省時間,但消費者的“將就”不等于生產者也能“將就”。人們做飯的時間變短了,對食品的要求卻不會變,效率與質量該怎么平衡?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企業還應在健康、味道與產品細分上做出“講究”。
預制菜本質是食品行業,首要追求的應該是食品的極致安全,這也是國家提倡去發展這條賽道的首要標準。對于安全問題,全國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相關標準來制約規范預制菜行業的發展。今年1月,滬蘇浙皖的市場監管局共同研究制定《長三角預制菜生產許可審查指引》,以長三角區域為適用范圍,對預制菜原材料、加工、包裝等多方面提出要求。但從目前來看,制定的標準至多屬于行業標準,而不是國家標準,這對預制菜行業發展或許能起指導作用,但沒有唯一性和強制性。由此可見,還是應當加快制定預制菜行業統一的國家標準規范,解決預制菜行業小、散、亂的現狀,以及可能產生的食品安全問題。想要消除偏見,還得要靠踏踏實實的行動,讓預制菜成為“安全又健康”的代名詞。
部分消費者對預制菜仍存顧慮,除了健康方面的考量外,更多是對流水線生產的標準化食物的反感。預制菜固然與現炒的“煙火氣”無法媲美,但如果能在食品口味上創新,豐富品種,打破流水線食物口感單一化的刻板印象,同時在保鮮上提出較高的行業標準,如優化倉儲物流體系及冷鏈運輸技術等,加之其具有的方便快捷的天然優勢,預制菜也有獲得大量消費者青睞的可能。同時,預制菜也應該要能滿足更細的社會分工的需求。人們在100%的動手烹飪與1%動手(僅需下單)的外賣中間選擇了預制菜,說明有部分人可能還是需要有做飯的儀式感。在這種情況下,預制菜可以更精細化地進行產品分類,比如:可根據烹飪自由度設置即配類(免洗凈菜,只省去洗菜切菜的步驟)、即烹類(只需烹飪,免去洗菜調味等步驟)、即熱類(即熱即食)幾種類別等供消費者自由選擇、自由搭配,讓消費者根據實際情況更自由地省時省力。
想要“香”飄久遠,預制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條路需要行業標準的不斷約束、需要產品研發的不懈攻堅、需要行政監督的有力倒逼、更需要你我消費者做出的每一次選擇。歸根結底,作為食品行業,預制菜不能只是“看著美”,還得讓老百姓“吃得香”“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