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給醫美定性,厘清行業邊界,嚴把準入關,才能更好地幫助消費者區分哪些服務是醫美機構可以做的、哪些項目是不可以做的。這也有利于加強醫生隊伍管理,幫助執法人員快速、明確、合法有據地處理問題。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11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從加強市場準入、規范“導購”活動等方面,強調醫療美容服務屬于醫療活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來,“顏值經濟”蓬勃增長,人們對醫美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與此同時,非法行醫、摻雜使假、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問題突出,導致消費糾紛不斷,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則則醫美悲劇觸目驚心!或傷及“顏面”,比如有消費者在網上搜索排名靠前的北京某醫療美容診所,花近8萬元整容卻落下9級傷殘;或危及性命,比如一名19歲女孩在私營醫美機構做抽脂手術后3天繼發感染死亡。
可以說,對醫美行業進行“強監管”,已成為消費者的強烈呼聲。分析起來,醫美亂象的產生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這一行業的醫療本質被淡化了,F實中,不少人分不清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認為植發和美甲是一類。事實上,像美甲、保濕、鎖水等修飾性美容,沒有創傷性和侵入性,屬于生活美容;而割雙眼皮、抽脂、隆鼻等屬于創傷性或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則應歸入醫療美容。
醫療美容是醫療行為,沒有醫療機構許可證,就不能開設醫院,沒有執業醫師資格和外科整形資質的人,就不能進入該行業。但從曝光的案例看,就有美容機構在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在小區住所內開展注射玻尿酸、瘦臉針等醫療美容服務。還有的醫美機構,風險警示不足,并且故意夸大手術效果,諸如“無痛”“微創”“見效快”等常常出現在廣告詞中,使消費者深陷“輕輕松松做了醫美就一定能變美”的謊言之中。
因此,給醫美定性,厘清行業邊界,嚴把準入關,才能更好地幫助消費者區分哪些服務是醫美機構可以做的、哪些項目是不可以做的。這也有利于加強醫生隊伍管理,幫助執法人員快速、明確、合法有據地處理問題。
特別是,此次《指導意見》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3〕1號)有關要求,構建了多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醫療美容行業綜合監管工作機制,這有利于防止監管空白,提升監管效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加強監管,并不是要限制醫美行業發展,恰恰相反,是為了將行業蛋糕做大做強。只有重拳出擊,掃清“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才能促使有資質、有品質、有保障的藥械廠商、醫美機構、醫美平臺脫穎而出,讓更多人“美得放心”。
數據顯示,預計今年我國醫美消費者規模將達2354萬人。面對火爆的醫美市場,醫美機構更應嚴守行業底線、法律紅線,提供誠信服務,以實現“成人之美”。當然,對消費者來說,慎重選擇也是必做的“功課”。樹立正確的健康觀,提高辨識力和自我防護能力,選擇合法正規的美容產品和服務,才能真正擁抱美好生活。(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嚴把醫美行業“入口關”
醫美屬醫療,不可亂“動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