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進入新時代,國內外形勢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面臨以下挑戰:在價值鏈的下游環節,我國傳統出口競爭優勢明顯削弱;以往“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越來越不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關鍵技術環節的“卡脖子”問題嚴峻;國內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有待提高,以應對各類不確定性,擴大內需戰略亟待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穩定國內大循環和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雙重功能。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推進科技創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擴大內需、吸引外資,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破除區域間壁壘,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通過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其中,首要的是破除區域間存在的顯性和隱性壁壘,實現全國范圍內市場高效暢通。破除區域間壁壘也是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步驟,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能夠進一步提升市場運行效率,擴大有效中高端供給,從而形成對全球先進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監督等作用,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以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更加完善的市場規則、更具活力的市場主體,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全國統一大市場高效暢通,一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和監督管理體系,促進要素流動暢通。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的市場準入管理制度,制訂更加公平高效的政策。全面升級市場監管系統公共服務,優化各類線上線下服務窗口,尤其是破除技術性貿易壁壘。二是打破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分割,促進資源流動暢通。破除產權交易市場壁壘,構建全國統一的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數據市場和碳交易市場,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建立健全金融體系,促進資本要素跨境流動,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建立有效風險防范和管理機制。三是避免區域間過度同質競爭和不必要的重復建設,破除隱性地方保護主義。要排查和清除妨礙公平競爭的政策,改善營商環境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并發揮市場機制淘汰落后企業,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營造創新發展環境,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能夠推動發展動力從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對我國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從國內循環看,在需求側,總需求潛在增長空間已不能簡單通過凱恩斯主義的方法進行釋放;在供給側,既要化解過剩產能,又要推進產業升級。總供求關系的新變化要求構建新的發展模式,其中,創新能力的提升尤其重要。從國際循環看,通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是我國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之一。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會使不同地區行業內競爭加劇,通過競爭機制促使企業加快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形成科技創新合力。同時,完善健全的現代市場環境、全國范圍精準的市場公共服務、及時的市場監管都將是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的重要保障。為此,一是構建全國統一、國際接軌的創新制度體系,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達到保護知識、創新和創造的目的。及時糾正新業態領域的不正當競爭、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等問題,為創新主體提供穩定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預期和創新激勵。破除各種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障礙,改善科技創新所需要的基礎支持條件,最大限度地釋放科技創新活力。二是搭建并完善跨區域、跨產業、跨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平臺,完善創新知識交流與合作的機制,優化創新要素空間配置,提高我國整體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開展深度創新合作,促進知識、技術、人才等要素跨界、跨區域流動與合作,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模式。三是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外貿結構調整。鼓勵東部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充分激發高新企業動能,發揮集聚效應,提高貿易質量和效益。支持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承接產業轉移,提升發展質量,全力釋放社會創新創造潛能。充分挖掘東北地區潛力,通過“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加速推進全面振興。
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提升抵御外部風險能力
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加速重構與調整,從短期看,我國能夠保證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但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必須認識到,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離不開以質取勝,這就要求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跳出“低端鎖定”,發展以高技術、高附加值、信息密集等為特點的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為此,一是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培養我國產業鏈核心技術優勢。一方面,深耕基礎科學領域,持續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跨區域深度融合,加快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解決“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快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培育新比較優勢,積極融入新興領域的全球價值鏈,加快全產業鏈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二是立足國內大循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跨區域合作,以“點”促“鏈”,以“鏈”帶“面”。一方面,推動產業鏈重點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微企業靈活對接的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局面;另一方面,通過協作整合生產網絡,孕育更多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形成新興產業集群、傳統產業集群新形態,塑造產業鏈供應鏈整體優勢以應對全球各種不確定因素。三是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加快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要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由內而外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保障出口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快建設貿易強國。
著力擴大內需吸引高質量外資,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更高效率促進經濟循環的關鍵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要把優質存量外資留下來,還要把更多高質量外資吸引過來,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巨大市場潛力和市場資源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獲利機會,為此需要改善投資環境,增加投資的成功率和回報率,吸引更多高質量外資進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投資機會和更好的投資環境,提升貿易投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充分整合全國市場資源,有利于形成更大市場規模,通過合理競爭促進生產效率提升,提供高質量供給,增加消費者選擇,降低消費成本,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就業增加,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通過擴大內需吸引高質量外資,一是充分利用超大規模國內市場著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消費提質升級,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產需有機銜接,實現從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二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在全國統一大市場框架下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努力實現區域差異競爭、錯位發展,釋放區域協調發展的巨大內需潛力。三是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推進高質量就業。一方面,深入實施國家重大戰略,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加強對中小微企業扶持和引導,提高就業崗位的質量和數量,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另一方面,提升就業公共服務,加大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力度,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