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每年春節前后,都是傳統消費旺季,此時發放消費券,更能事半功倍。這一方面減輕了家庭的成本負擔,更好地激發了人們“買買買”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活躍了消費市場,進一步提振經濟恢復信心。
消費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民生福祉,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春節即將到來,為活躍消費市場,提振消費需求,多地密集發放各類消費券,涉及餐飲、家電、文旅、百貨、汽車等諸多領域。
一子落,滿盤活。消費券具有一定的乘數效應,能夠以較小的金額撬動較大的消費市場。發放消費券,也是疫情期間被反復證明可以有效促進經濟復蘇的重要手段。去年6月至12月,湖北省先后投入12.59億元財政資金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金額50.46億元。今年,天津市從1月11日起陸續發放第二期1.15億元消費券,疊加企業、平臺打折讓利和補貼,預計拉動消費33億元以上。
按慣例,每年春節前后,都是傳統消費旺季,此時發放消費券,更能事半功倍。這一方面減輕了家庭的成本負擔,更好地激發了人們“買買買”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活躍了消費市場,進一步提振經濟恢復信心。
特殊時期,信心比黃金還重要。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后,街邊小餐館里飄出陣陣香味,商場超市里人來人往,城市道路上開始了堵車……這些熟悉的熱鬧景象,點燃了城市的煙火氣,鼓舞了人心,釋放了消費活力。當然,這也預示著民眾生活逐步回歸正常。
2022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各地發放消費券,攪動了市場的“一池春水”,有利于撬動新一輪消費與增長,形成“消費擴大—生產投資增加—收入提升—消費擴大”的良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消費券發放中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手機都快戳破了,還是顯示系統繁忙,上網一搜,倒賣消費券的黃牛卻格外猖狂。”黃牛倒賣、違規套現、異地薅羊毛等亂象,令政策效果打了折扣。有鑒于此,就要完善領取系統,嚴肅追責機制,從而讓“好鋼用在刀刃上”。
還要看到,消費券不是萬能的,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在花錢的問題,改變不了人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百姓手里有錢、愿意花錢、賺錢不難,才會真正形成消費欲望和消費信心。企業有能力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產品,才會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著眼長遠,促進消費恢復,既要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改善消費環境,創新更多消費場景,擴大優質供給,也要努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千方百計做好穩崗就業工作,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家庭收入,從而不斷釋放被抑制的消費潛能。
實際上,經歷過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之后,現在很多人的消費理念已悄然轉變,不再盲目“剁手”,支出愈發理性,更愿意為興趣愛好等個性化體驗活動買單,比如今年過年,“買健康”就成為了熱門。深挖消費復蘇潛力,就需要把握大眾消費習慣的變化,摸清不同群體的消費特點,從而充分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
嚴冬過后便是春。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相信隨著更多促消費措施出臺,消費將進一步熱起來、火起來,為經濟發展按下“加速鍵”。(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發放文旅消費券,來得正是時候
促進消費回暖 需要多燃幾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