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一場“消防安全知識云課堂”直播中看到,一位自詡為“消防安全專家”的“楊老師”,正在向觀眾兜售各類消防器材、救生設備。在直播中的價目表上,消防器材是正常市場價的3倍至10倍(12月21日《北京青年報》)。
由于普通人對消防部門及相關消防器材市場價格等情況知之甚少,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公眾的“無知”,冒充消防安全專家,以免費培訓為幌子,高價兜售消防器材,且不少消防器材屬于非正規產品,一旦發生火災時無法使用,后果不堪設想。
媒體報道不僅為公眾揭開了假消防專家的面紗,使其露出騙子的本來面目,還將其營銷套路、產品價格水分徹底晾曬在陽光下。這提醒公眾認清真相,不要上當受騙,自然也對這類欺詐行為形成遏制,因為騙子再冒充專家表演的話,捧場的“觀眾”將會明顯減少。進而言之,對付任何欺騙公眾的行為,關鍵是撕下騙子面具,讓其狐貍尾巴露出來。當然,不排除騙子換個馬甲換種方式繼續行騙。
令人欣慰的是,有關部門正聯合部署,加大打擊整治此類問題的力度。上個月,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召開視頻會議,部署為期4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在全國集中開展打擊冒牌消防培訓和制售假冒偽劣消防產品專項整治。通過專項整治,冒牌消防培訓和制售假冒偽劣消防產品將很難立足。這不僅能保障消費者權益,避免上當受騙,也能通過治理非正規消防器材,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
對于整治中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應該從嚴從重懲罰,因為這類違規行為無視公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性質極為惡劣。對于冒牌消防培訓,應視為欺詐,依據相關法律懲治。對于制售假冒偽劣消防產品,應該根據《消防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由產品質量監督部門依照《產品質量法》規定從重處罰。只有讓撞在“槍口”上的相關違規者付出沉重代價,才有望起到殺一儆百的警示作用。
除此之外,企事業單位、社區居委會等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假身份包裝的“專家”“權威機構”所蒙蔽。之前為假消防專家提供營銷渠道的各類網絡平臺,也應吸取教訓,嚴格核實消防專家身份,不給冒牌消防培訓和假冒偽劣消防產品提供“舞臺”。對于不主動整改、繼續充當“幫兇”的網絡平臺,有關方面必須對平臺進行整治。總之,只有相關各方共同參與“打假”,才能讓騙子無生存空間。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