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大電商平臺的“雙十一”活動拉開帷幕,線上零售市場迎來了全年最為重要的節點。除了相繼公布各種促銷玩法外,今年不少平臺對規則進行了更新。有的完善“一鍵保價”措施,并將價保時間從15天延長至27天;有的禁止商家搞“先漲價,后降價”,表示一經發現立即整改。
提前出手遏制套路,這樣的行動很有現實針對性。走過十余年,“雙十一”早就從電商的自娛自樂演變為全民參與的購物節,甚至成為很多企業創新發展的契機。然而,套路重重一直是其另一面。從限時秒殺、買幾送幾,到跨店滿減、分時預售,再到拉人組隊分紅包,花樣百出的附加條件讓消費者直呼“燒腦”。先漲價后打折、大數據殺熟、混淆“定金”“訂金”、借“電商專供”提供品質不一的商品,一系列違法違規行為更嚴重侵犯消費者權益。幾乎每年都有網友吐槽,“想簡單買東西咋就這么難!”
“雙十一”的本質是消費需求的集中激發與釋放,并沒有顛覆商業的基本原則。假若商家“吃相”難看,既得罪了消費者,又敗壞了自身形象,無異于飲鴆止渴。近些年,不僅消費者愈發冷靜理性,外部監管也趨于嚴格。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平臺開始主動作為,強化對入駐商家的約束,但需要看到,買方與賣方之間天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特別是隨著直播帶貨、圖文種草、視頻下單等新模式興起,隨時可能會出現新問題、新套路。平臺主動作為值得期待,但相關部門更要從嚴監管,持續加大對僥幸商家的震懾力。
促銷方式只是外在表現,反映的是一家企業的價值選擇與發展思路。對于各大電商平臺來說,多年來已享受到渠道更新這一巨大紅利,而今,供給端更為多元、消費端更為理性,競爭的主戰場已經發生了改變。要留住用戶,不能總在算計“三五斗”里打轉,應該看得更遠,加快從營銷噱頭的惡戰轉向新技術應用的比拼,不斷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以消費者需求牽引自身成長。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數字經濟大國,電商消費更成為大眾的生活方式之一。只要順應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電商平臺和廣大企業完全可以找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說到底,靠套路,再花哨的促銷也走不了多遠。把真誠送給消費者,堅持品質導向、科技導向,才是順應當代消費習慣的明智之舉。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