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大思政課”的“大”,意味著課堂要大、平臺要大、師資也要大。課堂教學越鮮活,學生越解渴,“大思政課”也將越講越精彩。
內蒙古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英英(左五)、學生徐暢(左四)、學生于飛(左三)隨“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在蒙草集團調研。(中國經濟網記者 年巍/攝)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辦好思政課,必須以此為根本遵循。
內蒙古自治區以遼闊的疆域、質樸的民風、獨特的美食和豐厚的資源被大家所熟知和喜愛,可我們是否了解內蒙古發展的新面貌呢?這次,我們內蒙古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三位師生有幸隨“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一起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進行實地調研,真切體會到了“大思政課”的“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
建設“大課堂”:一場圍繞“呼包鄂”地區開展的“沉浸式”實地研學
一堂好的思政課,教學內容是核心,教學方式關鍵。勤勞的草原兒女已經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是豐富這堂“大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鮮活素材。“呼包鄂”三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擁有豐富的礦產和農牧業資源,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較好的科研環境。
這堂“思政課”以“呼包鄂”三市為切入點,聚焦內蒙古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和重大成就。它帶領我們從課本走入現實,用心靈去感觸、用行動去感知,以此激發干實事、扎根基層的信心和決心。可以說,在“大課堂”建設下的“大思政課”真正做到了入腦入心。
搭建“大平臺”:一次理論與實踐辯證發展的面對面式研討
先進的思想總是與非凡的事業彼此輝映,科學的理論總是與偉大的實踐相互激蕩。理論的問題需要實踐回答,實踐的問題需要理論提供指引。“內蒙古為什么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到底怎樣才能稱得上是‘工匠精神’?”“時代新人應該追求什么樣的人生價值?”……帶著這些問題參與調研,讓我們更有感觸。
比如,在呼和浩特的和林格爾新區,當我們了解到“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后,內蒙古樞紐建設正酣,北疆數字經濟迸發新活力,大家感到無比震撼和自豪;在包頭的包鋼工業園區,當2250毫米熱軋生產線上紅彤彤的軋鋼呼嘯而過,我們明白了“工匠精神”的意義所在;在鄂爾多斯的“零碳產業園”,我們了解了煤海黑金是如何轉型成零碳工業的。通過實地調研,我們認識到,只有扎根基層才能真正有所收獲,而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正是一代又一代基層工作者奮斗出來的。可以說,這次“大思政課”成為了聯系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媒介。今后,我們也將繼續鉆研科學的理論來滿足實踐所需,與時俱進地上好思政課。
建好“大師資”:一個多領域跨界合作的思政教師團隊
不同身份會有不同視角,不同崗位也會有不同經歷。本次活動,我們師生不僅了解了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多個方面,也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身上學到了“仁而愛人”。此行中,不同身份、不同崗位的工作者共同組成了多領域跨界合作的“教師”團隊。比如,調研的每一站,都有專業人士悉心講解,讓我們不僅了解了相關專業知識,也懂得了學好“交叉學科”的重要性。又如,活動中,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重點理論網站的記者們也與我們師生有不少討論交流,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觀察視角。
這堂“大思政課”,以祖國大地為講臺,以蒙草室內草原、稀土博物館等為展品,以北奔重汽新能源卡車等為教案,讓我們師生陶醉于此。“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只有師者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學生才能真切體會到什么是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在這個多領域跨界合作的“教師”團隊中,在“大師資”的建構下,“大思政課”更加接地氣、冒熱氣、有靈氣。
“大思政課”的“大”,意味著課堂要大、平臺要大、師資也要大。課堂教學越鮮活,學生越解渴,“大思政課”也將越講越精彩。(作者:內蒙古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英英、學生徐暢、學生于飛)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探尋“大思政課”的全新打開方式
高質量發展賦能高校思政“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