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名為“有專自媒體助手”的“洗稿”軟件,因不正當競爭被判賠償騰訊490萬元。近日,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披露了這起案件。(6月16日《工人日報》)
“洗稿”如野草,到了該清除的時候。無論“全抄”,還是“抄精華”,“洗稿”本質上是抄襲。特別是為他人實施侵權提供技術措施的軟件商和平臺,如果主觀上具有過錯,也應承擔相應責任。媒體報道的這起不正當競爭案為公眾揭示了“洗稿”的全貌:一旦“洗稿”借平臺之力成功自我強化,那它就不只損害了原創者的權益,還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
這起案件敲響了警鐘。“洗稿”可不是單一侵犯版權的問題。它本身還傷害到了市場經濟的基礎——道德秩序和規范。正因為如此,這起案件也包含著重要的啟示:治理“洗稿”要多條腿走路。除了法律治理,技術治理亟待加強。尤其在移動互聯時代背景下,海量信息、海量發布需要平臺直面版權保護的難題,當好智慧的把關人。
如今,“洗稿”不僅在單一平臺上滋生,還在跨平臺中蔓延。而跨平臺的數據交互恰恰是現實難題,這正是平臺“把關人”所要破解的短板問題。所以,有必要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建立跨平臺數據交互的機制,打造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反洗稿平臺。與此同時,平臺有必要加快拓展“區塊鏈+版權”業務,以便利用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性,讓作品的權屬更加清晰和固定。此外,傳統的內容審核已經難以應付互聯網的“信息超載”。平臺“把關人”要把算法審核作為第一道關卡,更好地在內容審核中發揮人機協同的優勢。
讓野草野蠻生長,還是讓花朵健康盛放,取決于我們。治理“洗稿”始終離不開公眾的積極參與。“洗稿”最終傷害的是原創精神,長此以往會傷及互聯網經濟的根基。對此,每個人都應有所警惕。平臺也有必要從技術和機制上強化大眾監督,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態勢。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