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楊飛認為,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關系到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就業率必須真實有效,絕不能浮夸注水。
畢業季已至,高校畢業生即將走出校園,進入人生新階段,就業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重要關卡。教育部于近日召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調度會,要求各地各高校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并嚴格規范做好就業統計工作,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誘導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關系到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規模1076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各地高校、企業正在創新招聘方式,努力化解疫情對就業造成的影響,為高校畢業生開拓更多就業渠道。
然而,一些高校仍然存在著強迫、誘導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等現象,有的學校將畢業證與就業掛鉤,還有的高校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就業協議。可想而知,這樣統計出來的“注水”就業率,不僅損害了學生的合法權益,更擾亂了畢業生就業環境。
就業率必須真實有效,絕不能浮夸注水。國家統計和發布畢業生就業數據,有助于掌握高校畢業生真實的就業情況,進而研判出臺相應的促就業措施。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地方和高校將就業率作為“門面”,過于看重就業數據,不惜“注水”甚至“造假”,而非將工作重點放在全力幫助畢業生就業上。
擠掉有“水分”的就業率,刻不容緩。避免學生“被”就業,各地各高校要嚴格落實“四不準”紀律要求,進一步核查就業數據。目前,教育部已開通畢業生本人核驗渠道,保證每位畢業生能及時查詢、如實反饋本人就業狀況。此外,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獨立統計、核查就業數據,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嚴格規范做好就業統計工作,還是要從根本上出臺有力有效措施,保障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今年三月份以來,國家持續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24365校園招聘服務”等活動,將多種就業服務送到畢業生身邊。各地各高校在系統實施“萬企進校”“百日沖刺”等措施的基礎上,也重點加強了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的工作力度。接下來,還要出臺更多真招實招,加強就業創業指導、政策支持和線上服務,進一步挖掘傳統行業就業優勢,拓展新興行業就業空間,為畢業生創造就業機會。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持續引導畢業生積極就業,與此同時,也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不斷向就業市場釋放“紅利”、投放“工具”,以全面、創新的思路和舉措推進就業,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人才力量。(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楊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不容造假
為基層就業畢業生提供更廣闊空間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