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從本質上來說,作為一項創新的互聯網技術,算法并沒有善惡之分。然而遺憾的是,在利益的驅使以及人為的操作下,算法產生了好與壞的雙面影響。只有在正確的理念和價值引導下運行,技術才能實現“科技向善”。
近年來,算法技術在社交平臺、信息分發平臺、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等互聯網平臺上得到廣泛應用。作為一項互聯網技術,算法通過個性化推送、排序精選、檢索過濾等運行方式滿足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互聯網應用需求,幫助用戶與信息實現快速精確匹配,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互聯網服務。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亂象,警惕“算法之禍”。從日常的用戶體驗來看,平臺越“投其所好”地為用戶推薦自己愛看的內容,用戶越容易陷入信息孤島,形成“信息繭房”。當持有相同相似觀點、態度的用戶聚集形成圈層化結構時,很容易產生群體極端化行為。更為可怕的是,在算法機制下,平臺會源源不斷地給用戶推送包含相同情緒和類似觀點的內容,這可能會激化矛盾情緒,帶偏輿論方向,甚至引發嚴重的網絡暴力事件。
“算法之禍”還體現在“大數據殺熟”和“不正當競爭”等方面。一些互聯網企業的算法,表面上看是秉持著“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用戶思維”,而實際上卻是基于企業本身產品的商業需要。比如,某些電商平臺利用其掌握的用戶數據支配優勢,借助算法對“老用戶”實施“價格歧視”“算法歧視”,試圖榨取每個用戶的“消費者剩余價值”。更有甚者,利用算法實施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其他平臺商家和從業者的經濟利益。本應造福大眾的算法技術變了味兒,成為不折不扣的“算計之法”。
如今,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我國平臺經濟迅速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技術進步、帶動就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完成互聯網業務收入3236億元,同比增長1.4%。互聯網業務收入規模持續擴大的態勢不減。
然而,一面是不斷壯大的平臺經濟,另一面是逐漸“拖后腿”的“算法之禍”。如何盡快引導算法有序運行,從而助力平臺經濟再上一個臺階,是當前亟待破解的一道難題。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作為一項創新的互聯網技術,算法并沒有善惡之分。然而遺憾的是,在利益的驅使以及人為的操作下,算法產生了好與壞的雙面影響。要知道,只有在正確的理念和價值引導下運行,技術才能實現“科技向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明確了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的信息服務規范以及用戶權益保護要求,旨在讓算法在制度的籠子里運行,也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劃定了行為紅線。這里,還是要給一些互聯網平臺提個醒,既然掌握著海量的個人數據和先進的算法技術,更應秉持正確的理念,多從人文倫理角度思考科技發展,不斷審視技術規則與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之間的關系,以恰當的方式引導技術更好地服務大眾,擔當起推進創新、推動發展的社會責任。(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算法不應該是“算計之法”
算法也要有“說法”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