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細究起來,部分培訓機構敢堂而皇之地“套路”消費者,主要是由于監管滯后,對違規行為缺乏嚴厲的處罰措施。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劉天一/攝
近年來,每當一個新興職業出現,一些不良培訓機構便蜂擁而上,對消費者“圍追堵截”。“碳排放管理師”的報考套路才被曝光不久,近日,又出現了“公共營養師”培訓亂象。據報道,部分公共營養師培訓機構以“0元學”“包拿證”等招攬學員,但學員“學成”之后,非但沒能找到工作,反而退費無門,有的人甚至因此背上了網貸。
回首過往,公共營養師這個小眾職業幾經沉浮。2005年,原勞動部啟動了公共營養師職業資格考試。只是,由于門檻較低、監管不嚴,“買證”“包過”等問題不斷。2016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公共營養師在列。2021年,人社部頒布了網約配送員、公共營養師等18個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對公共營養師的職業概況、工作要求、鑒定方式等進行明確規定。
其實,現在的公共營養師職業技能考試只是對從業者的專業技能評價,并不是從業者必須擁有的通行證。根據《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年版)》,“公共營養師”不在準入類職業資格目錄之中。部分培訓機構卻虛假宣傳,混淆職業準入和職業技能評價的區別,讓一些從業者稀里糊涂地受騙。
應該說,新職業的涌現,折射出時代的新發展。在社會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下,公共營養師前景可期。但是,培訓質量不高、花錢買證等亂象,也讓這一新職業備受質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細究起來,部分培訓機構敢堂而皇之地“套路”消費者,主要是由于監管滯后,對違規行為缺少嚴厲的處罰。
目前,相較于新職業身份被蓋章認證的速度,相應資質要求等規范文件的出臺具有一定遲滯性,這就為一些居心叵測者提供了“講故事”的空間。在監管不充分的背景下,競爭壓力和利益驅動也讓一些培訓機構鋌而走險,亂收費、胡考試、濫發證等現象愈演愈烈。
前不久,人社部發文,自3月起對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進行專項治理。針對隨意舉辦培訓、評價、發證活動,以及亂收費、濫發證、虛假宣傳等行為進行調查處理,并將這些違紀違規培訓機構和評價機構納入“黑名單”。這向市場和社會傳遞出了“強監管”的明確信號。
新職業擁有廣闊前景,但是相較于傳統職業,新職業沒有前例,不可避免會遇到“成長中的煩惱”。針對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包過”機構,監管部門應細化權責,重拳出擊。要斬斷虛假廣告的傳播鏈條,重罰不具備相關培訓資質的培訓機構,同時,規范相關考試科目的招生信息和報考渠道。多個端口協同發力,不斷完善監管措施,才能避免新職業培訓野蠻生長,促使新職業走上正規化、專業化發展道路。
堵偏門之后還要開正門。“考證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旺盛需求。對此,有關部門和機構不妨加強政策引導,多層次開展相關培訓,為新職業人才成長提供支持。
當然,廣大消費者也應警醒:天上不會掉餡兒餅,別幻想著“一證走天下”。事實上,技能證書只是求職的敲門磚和加分項,任何時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社會實踐才是用人單位更看重的。(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營養師培訓”套路何時休
遏制新職業培訓亂象,需擺脫證書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