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優化“放管服”改革要抓住重點,只有更好地“放”,才能達到“無事不擾”,也只有關鍵時刻“管”到位,才能做到“有事必到”。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各類市場主體。3月11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記者會上,他也多次提到了“市場主體”這個詞。調查顯示,2021年,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已突破1.5億戶。蓬勃發展的市場主體,促進了超大規模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成為穩住經濟基本盤和穩定就業的中堅力量。
秤砣雖小壓千斤。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能取得如此成績,殊為不易,當然也絕非偶然。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承載著數億人的就業創業。保住市場主體這個“青山”,讓“青山常在”,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和百姓民生。
眼下,各地紛紛推進“放管服”改革的基層實踐,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各類市場主體蓬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上海著力提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簡化研發用途設備和樣品進出口手續,探索建立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制度;武漢在全國推出首批稅務行政處罰“首違不罰”事項清單后,簡化“不罰”辦理流程,給企業留出足夠容錯空間,幫助市場主體在成長路上走得更穩健;廣東推動制定或修訂《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多部相關法規規章,進一步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根據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報告》,我國營商環境國際排名已從2013年的第91位躍升至目前的第31位。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省1元錢、少一次“跑腿兒”、快一點拿到新的企業證照,能夠增強一分企業發展信心,提升一點群眾獲得感,離優化營商環境的目標更近一步,那么做出這些微小的努力就是值得的。因為它們足夠匯聚成巨大的力量,讓改革成果不斷涌現。
事實上,很多市場主體最關心的還是預期穩不穩。如何實現“穩”的“放管服”改革,讓更多的市場主體放寬心、有動力?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到,“其實民營企業不需要特別的政策,就希望無事不擾、有事必到。”具體而言,一方面要通過降低市場主體辦事創業的制度性門檻,破除制約市場競爭的各類障礙和隱性壁壘,從而減少企業遇到的“煩心事”;另一方面要圍繞市場主體期盼制定政策,營造數智化、資源化、安全化、誠信化的營商環境,讓好政策高質高效落地落實。
說到底,優化“放管服”改革要抓住重點,只有更好地“放”,才能達到“無事不擾”,也只有關鍵時刻“管”到位,才能做到“有事必到”。可以想見,為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有信心有動力進入市場,必將在社會上激發起澎湃的創新動能。(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根壯才能枝繁葉茂 “放水養魚”贏得未來
在法治化營商環境中助力市場主體“青山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