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毛同輝認為,中小微企業體量小、風險承受力差,一旦資金流轉遇到邁不過去的坎兒,如果可以及時“輸血”,則能峰回路轉,而若不能及時“補血”,那么本來成長性很好的企業也將陷入絕境。因此,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刻不容緩。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資金是企業運行的“血液”,沒有“血液”的中小微企業寸步難行。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以及面臨疫情沖擊的背景下,有關部門需要繼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疏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管道”。
今年以來,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能力持續提升,融資支持力度不斷增加,企業融資便利性得到較大幅度改善。根據9月7日國新辦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發布的數據,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7.8萬億元,同比增長29.3%;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893萬戶,同比增長29.5%;小微企業融資繼續呈現“量增、面擴、價降”的態勢。
中小微企業體量小、風險承受力差,一旦資金流轉遇到邁不過去的坎兒,如果可以及時“輸血”,則能峰回路轉,而若不能及時“補血”,那么本來成長性很好的企業也將陷入絕境。因此,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刻不容緩。一直以來,受到中小微企業信用資源不足、銀企信息不對稱等條件的制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是市場痛點。然而,無論從中小微企業在市場主體總量中的占比來看,還是從其實現稅收、解決就業、推動創新等方面的重要貢獻來看,金融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都必須實實在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實”不可虛。
為什么今年以來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效果明顯、勢頭良好?筆者分析認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發揮政策工具的作用,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支持。為緩解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鏈困難,央行7月份降準釋放了1萬億元長期資金,有效增加了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長期資金來源。此外,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工具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工具這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推出后,支持效果也十分明顯。在此基礎上,未來在支持中小微企業方面,央行還可能著力于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實施,發揮好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定向支持作用。
二是發揮服務平臺的作用,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取得更大實效。在支持中小微方面,有兩個平臺的作用值得一提。一個是人民銀行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今年上半年,平臺共促成中小微企業融資2萬筆、6291億元,同比增長了40%和10%。另一個是包含42萬家受疫情影響的行業企業和供應鏈核心企業名錄庫,累計推動發放貸款7.1萬億元,帶動就業超過3000萬人。今后,還要繼續發揮好類似平臺的作用,推動中小微企業融資便利性更大幅度提升。
三是發揮協調機制的作用,匯聚支持中小微企業的合力。加大對中小微支持力度,非金融部門獨力可為,需要通過部際聯席會議等協調機制作用,推動各經濟職能部門協同發力。同時,還要推動強化貸款風險分擔補償、信用信息共享等機制建設,提升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效率。
以上三個方面,既是以往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顯績見效的突破點,也是下一步持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實現市場生態“青山常在”“萬物并秀”的著力點和側重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在法治化營商環境中助力市場主體“青山常在”
讓法治為市場主體活力護航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