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海大劇院發布首屆“別克藝術季”。未來5周,這個藝術季將以“向著家的方向”為主題,帶來4臺演出、1期夏令營、2天主題市集、1天劇院開放日、4場工作坊及分享會。在此之前,上海大劇院連續七年策劃了“別克大師系列”,邀請到瑪莎·葛蘭姆舞蹈團、巴黎歌劇院、荷蘭舞蹈劇場等世界名團登臺。(7月31日澎湃新聞)
由這條新聞想到隨著音體美逐步納入中考,家長和學生對此愈加重視。日前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基于當前學校音體美師資力量偏弱的問題,明確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管理。如何避免音體美素質教育被搞成應試教育,是當前各地面臨的一道考題。
當音體美與每一個學生的升學掛鉤,一不留神就容易偏離“審美素養提高”的初衷。近日在天津舉行的“2021國民音樂教育大會”上,音樂教育家吳斌稱,翻看那些復習資料發現,里面的內容大多是音樂史、樂理等知識,“考某個音樂家出生于哪一年,與培養音樂審美素養有什么關系?”“我們學了很多知識,最終要能應用,要讓學生在編創、表現、欣賞中應用,而不是只記概念。”
這就說到音體美的環境熏陶。這種熏陶是中小學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推進當下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它如同一把開啟人類心智與情感大門的鑰匙,在培養孩子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崇高精神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孕育著人類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讓中小學生及其家長能夠經常享受到音體美的環境熏陶,才會讓沒有興趣的學生產生興趣,讓有興趣的學生更加熱愛,讓家長轉變應試教育觀念,讓學生的素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這就需要各城市的劇院、美術館、體育館充分發揮作用,多組織與中小學生音體美素養有關的活動,讓每一個中小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但遺憾的是,還有不少城市連一個美術館都沒有,更不要說有兒童劇院、青少年國際體育賽事。
反觀上海,國際青少年藝術節、國際少兒藝術大典、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國際青少年足球賽、城市青少年業余聯賽、智美體大會等等不勝枚舉。而在體育方面,僅市級青少年體育賽事就有124項。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背后,則是文化城市的支撐。
近年來,上海持續推動“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向縱深發展,持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基本實現“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目標,人均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從“十二五”末的0.15平方米增加到0.2平方米。青少年隨時可以享受音體美的熏陶。以“別克藝術季”為例,除了用學生公益票將學生引入劇院,上海大劇院也將和五個新城的高校聯動,將藝術送到中小學學生身邊。
當前,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文化市場較為發達的城市,從硬件設施與內容供給來看,無論劇場、電影院、展覽館,不少城市都已不遜于世界一流水準,各種賽事不斷,但還有不少城市的文化設施和內容供給不能滿足市民文化消費升級的需求,不能滿足青少年文化熏陶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讓中小學生全面發展,一些地方的文化城市建設還要補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