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云南西雙版納勐養子保護區向北進發的15頭野象,連日來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小象吃了酒糟睡過頭差點脫團,兩頭大象喝了村民的烤酒中途掉隊,這些都被人們津津樂道。
在這看似充滿野趣的消息背后,卻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認真面對:這個被稱為“斷鼻家族”的象群,為什么如此執著地離開棲息地,踏上征程?我們該拿這群野象怎么辦?即便這個象群被“勸返”,那今后該做些什么,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呢?
“斷鼻家族”北上,具體原因眾說紛紜,但至少我們不能回避一個事實:當地象群頻頻離家出走,進入人類的生活范圍,是因為人象沖突,人搶了大象的地盤,導致大象缺少生存空間。
多年來,當地大量種植茶葉、香蕉等經濟作物,導致保護區越來越碎片化。這使得生活在保護區的大象,只能進入居民點或種植區覓食。這看起來是大象入侵人類生活區,實際上是人類侵占了大象的領地。再加上當地采取各種措施,如裝圍欄阻攔大象,就相當于固化了人類種植的成果,造成了大象生存空間減少的既成事實。
在保護區不足以生存,進入居民點又被驅趕,象群只好出走,探尋新的生存空間。事實上,據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報道,去年11月,另有18頭亞洲象從西雙版納勐養自然保護區遷到了勐侖鎮。只是相對于“斷鼻家族”,往南走的象群比較幸運,在離開保護區50公里的地方就找到了新家。
如此說來,象群北上像一個隱喻,折射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大自然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保持生物多樣性是維系自然平衡的重要基礎。人類占據了自然的空間,動植物就不可避免地減少了生存空間。人類社會當然要發展,但過度犧牲自然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最終只能是得不償失。
目前,野生亞洲象群體在云南的總數不超過300頭,生活在勐養子保護區的不足100頭,生存環境已經十分逼仄。如果人類種植范圍繼續擴大,那就不是象群出走的問題,而是種群能否保留的問題了。
15頭向北走的野象,如今面臨窘境。它們已經跋涉400余公里,現在距離昆明城區不到100公里。讓它們繼續向北自由行,顯然已不可持續,前方并沒有象群棲息的理想地。每頭大象都是“吃貨”,大部分時間都在吃吃吃,把它們圈養起來不現實也不應該。所以,現在要做的是“勸返”象群,讓“斷鼻家族”回歸原來的棲息地。
這樣,問題就回到了起點!皠穹怠毕笕汉,如何讓它們安居樂業、不再出走,是關鍵的問題。現實辦法是,人類應逐步停種侵入保護區的經濟作物,有針對性地種植禾草植物,設立大象與人類的緩沖地帶;在食物短缺的季節,采取人工投喂的方式,幫助象群渡過難關。
要讓象群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好好生活,就需要人類避退三舍,如此才能避免人象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