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App上,經常能看到一些主播帶你“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或是多個主播換湯不換藥反復演繹同一個“老梗”。短視頻正成為互聯網知識產權侵權的最新高發地帶。
隨著短視頻平臺風靡,很多人漸漸有了這樣的感覺:“這個段子我怎么好像之前刷到過?”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短視頻領域里出現的“撞車”事故,涉及的平臺也不止一家。相關監測數據顯示,熱門電視劇、綜藝節目、院線電影是被侵權的“重災區”,短視頻獨家原創作者被侵權率超九成。
雖然有關部門多次約談相關短視頻平臺,要求平臺約束侵權行為,但收效并不明顯。不少“搬運號”被封禁后,換個“馬甲”繼續侵權。屢屢違法的背后是高額利潤的驅動。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商機,面對高額收益誘惑,一些網絡搬運工也動起了“歪腦筋”,甚至專門滋生出靠搬運、復制賺取補貼的產業鏈。
一邊是高額利益誘惑,另一邊卻是侵權門檻低。在一些電商、短視頻平臺上,人們只要花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就能獲得種類繁多的“搬運素材”。不少人輕輕松松就能學會如何搬運視頻,將一些熱播電影、電視劇“移花接木”“掐頭去尾”,然后美其名曰“原創”發布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這樣的侵權成本極低而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收獲的播放量和粉絲也呈幾何級增長。長此以往,當一則則搬運短視頻充斥互聯網時,更會成為行業發展的毒瘤,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利于短視頻產業的健康發展。
雖然多家短視頻平臺已經設置防抄襲機制,但在互聯網環境中,原創作品被侵權的形式多樣、手段隱蔽、內容分散,給原創保護帶來了更多挑戰。對此,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也要轉變思維,以適應短視頻的特性。
一方面,有關部門不妨聯合短視頻平臺推出更適合短視頻傳播特點的版權登記系統、快速授權系統和糾紛調解機制,健全打擊侵權的長效機制,讓短視頻作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登記版權,降低維權門檻和維權成本。短視頻平臺也要切實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進一步完善原創內容審核保護機制與侵權申訴渠道,縮短短視頻侵權維權的周期和成本,并在凈化市場環境上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提高侵權成本必不可少。前不久,著作權法進行了第三次修改,其中規定對侵權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適用違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同時,將法定賠償額上限由五十萬元提高到五百萬元。著作權法修正案通過提高違法成本,讓侵權者付出沉重代價,充分發揮法律的威懾力,體現了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和決心。在實踐中,還需要各部門善作善成、通力合作,通過法律和行政執法,用好懲罰性賠償制度,讓短視頻侵權者付出沉重代價,有效保護原創作者的創作熱情,強化版權保護意識。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