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某地一銀行推出“彩禮貸”的消息在網絡傳播。根據有關報道,這家銀行稱,海報為產品部門的宣傳,該產品未上線,后期也不會上線。
“彩禮貸”海報剛一面世,便遭到輿論一邊倒的批評。曾幾何時,一些地方高價彩禮攀比之風盛行,備受社會詬病,要求治理遏制的呼聲一直很高。經過有關方面的宣傳引導,倡導新風尚、推動移風易俗,漸成社會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下,看似善解人意、雪中送炭的“彩禮貸”卻反其道而行之,無異于給陋俗推波助瀾,刺痛大眾神經、遭至社會抵觸,自然在意料之中。
中央多次提出,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要求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民政部《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整治天價彩禮等不正之風,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彩禮貸”無異于是跟社會文明風尚唱“對臺戲”,更在挑戰上級有關要求,肆意沖撞道德和法律邊界。
在消費越發多元化時代,商家注重細分市場精確營銷,只要合法守信不違背公序良俗,原本無可厚非。可是,“彩禮貸”不受待見卻提示人們,任何服務產品的提供,任何商業逐利行為,任何創新營銷手段,都不能逾越道德、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底線,不能低估公眾智商、漠視價值倫理,而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講求社會公德、恪守社會責任。引導理性、健康消費,倡導、恪守商業文明,才能塑造良好口碑、增強顧客黏性、實現各方共贏,反之,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既損自身聲譽又給社會添堵,沒有贏家可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范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