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今年央視“3·15”晚會,再次聚焦人臉識別的安全問題。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人臉識別非接觸采集的“無感特性”,在不提前告知的情況下,自動抓拍到店顧客的人臉信息,并將相關信息用于精準營銷等牟利行為。真相甫一曝光,引發網民熱議。
不能讓全行業為“老鼠屎”企業買單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當人們憧憬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帶來新的產業革命,在服務企業和造福大眾上獲得“雙贏”效果的時候,卻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真經——“我們的人臉信息都是無感采集的,所以不需要提前告知”,如此“振振有詞”的回應卻讓圍觀者心驚肉跳。在人臉識別技術愈發普及的當下,部分企業追求著“目光短淺”的短期收益,卻讓全行業為其錯誤行為買單!詳細】
作為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人臉識別在發展之初就是為了在提升安全驗證便利性的同時,盡可能保證驗證手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這也是公眾在最初愿意接受這項技術的初始動力。然而,公眾發現因為自己的面部信息被人非法獲取,甚至導致合法權益受損,才回過神來認識到“丟臉”的危害。其中折損的,不僅是公眾作為消費者個體的正當權益,還有人臉識別技術作為行業整體的公共信譽!詳細】
人臉識別技術不能觸碰隱私底線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得到了廣泛運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也存在個人數據泄露等諸多安全挑戰。這不能完全歸罪于技術發展的不成熟,畢竟技術是由人創造和管控的,關鍵要看使用者抱著何種目的和手段去利用它。不論是某些品牌門店還是為商戶提供人臉識別設備的公司,都是看重了用戶人臉信息中蘊含的經濟價值,全面而有效的監控,身份的精準識別,對數據的收集和使用無疑能給企業及相關行業創造一定的商業利益。但任何時候,技術的使用都要遵守一定的邊界,合乎公共利益,不能觸碰法律紅線和隱私底線。但任何時候,技術的使用都要遵守一定的邊界,合乎公共利益,不能觸碰法律紅線和隱私底線!詳細】
目前,多部法律法規對個人信息保護均有涉及,但處于一種分散、模糊、止于原則的狀態,所筑起的保護籬笆還不夠密、不夠堅固,制約保障措施也不到位。同時,個人信息保護的責任主體多元,責任不明確,存在多龍治水之弊,在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執法行動中還有不少漏洞短板。
去年,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社會各界對這部法律寄予厚望,同時,不少人也產生了一定的立法依賴心理,期待這部法律一出就能藥到病除。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有些責任主體在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上也秉持了猶豫、觀望和等待的態度,采取的有效動作有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侵權者的投機僥幸心理,影響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效率和效果。【詳細】
遏制個人信息“濫用”需協同努力
“菜刀在廚師手里是用來切菜的,在壞人手里就是奪命武器!狈旁诖蟊尘跋驴,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也是這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有效手段。因此,技術的發展需要行業自律,也更需要公權力機關及時出手、正本清源,讓濫用技術侵害公眾利益者得到正義的審判,也是讓善用技術提升行業創新活力者得到清朗的市場環境。【詳細】
技術本身無所謂善惡,它無非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使技術成為善與惡的,是創造和使用技術的人,人臉識別技術也是如此。在信息時代,隱私保護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警惕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會造成的隱私安全風險,更需要反思與規范其使用的范圍邊界,讓侵權者付出代價,讓人們無所畏懼地露“面”,而這需要法律制度、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的協同努力!詳細】
微言大義:
@奔跑的大熊:還有利用人臉識別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
@小月木子1224:以后出門逛商場需要戴一個面具。
@云飛云渡:科技發展太快,但相關管理卻非常滯后。今天發現一家企業有問題,難免還有更多企業步后塵。希望國家盡快出臺嚴格的管理措施,堵住這些漏洞。
@不值半文:我們國家對濫用人臉識別的企業太寬容了,應該分分鐘把他們罰破產。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技術一旦被濫用,所造成的危害難以估量。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正面臨這樣的問題,一些不法商家本來無需“人臉識別”,卻在濫用這項技術“盜竊”人臉數據,并利用“盜取”的信息牟利。為此,監管部門必須重拳治理,讓違法者付出高昂的代價,防止濫用者得寸進尺。當然,各類企業、平臺也應自律,在“識別”他人的信息之前請先“識別”自己的良心。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