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的首個交易日,滬深兩市合計成交額再破萬億元,顯示交投活躍。與之同樣顯示出旺盛活力的是“春節檔”大消費數據。
商務部監測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1日-17日),全國消費市場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變化,居家購物、網上過節、到家服務、近郊游玩等多層次、多樣化的品質性、升級型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具體而言,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21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28.7%,比2019年春節黃金周增長4.9%。其間,全國電影票房超過78億元,繼2019年的59.05億元之后,再次刷新春節檔紀錄;全國郵政快遞業累計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6.6億件,同比增長260%。可以說,消費圈“最強春節檔”是中國經濟韌性之強的一次實測。
筆者認為,觀察今年就地過年倡導下春節檔消費大數據的意義,不僅在于了解消費生態的新特點,更在于把握中國經濟面對環境變化的內生性、自我發展能力,尋找中國經濟發展的“真正底牌”。
首先,研究上述消費數據的具體貢獻度可以發現,中國經濟中供給側的適應能力非常強,能夠第一時間在政策和市場之間找到連接點,并進化成產能,從而為消費圈“最強春節檔”的實現構建物質條件。
數據顯示,今年全國超1億人就地過年,因此,消費升級的居家用品、節日定制商品走向前臺。筆者注意到,無論線上線下的銷售推介中,綁定就地過年理念的中高端商品和服務都非常多。與此同時,產業鏈、供應鏈與物流鏈的協同,也為產能真正抵達市場和消費者、形成完整產銷閉環貢獻了力量。
數據顯示,商務部重點監測零售企業的珠寶首飾、服裝、通訊器材、家電數碼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60.8%、107.1%、39.0%和29.9%,部分電商平臺健身器材銷售同比增長49%;遼寧、吉林、浙江等地重點監測企業通訊器材、高端日用品、汽車類商品銷售實現成倍增長。
其次,中國市場的需求側,也就是消費者對于創新事物的接受力非常強,這為創新產能到創新消費的快速轉化夯實了基礎。
筆者認為,勞動力要素作為最具內生發展能力的要素,其價值不限于勞動貢獻本身。事實上,勞動力要素的消費行為中包含的創新因子能夠對技術、數據、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在今年春節檔的消費數據中,首次擔綱主演的“原年人”(原地過年的人們)對創新消費的貢獻功不可沒。疫情防控帶動安全、智能消費迅速壯大,無接觸交易服務加快發展,網購年貨、云端過節、數字紅包等消費方式成為今年春節新潮流。
簡單來說,勞動力要素的主體是人,而人兼具勞動技能與消費技能,對于要素市場的變化感知最明顯,因此也是生產要素中最能通過知識創新和技能升級打破既定天花板的一環。
第三,透視消費領域春節檔可以發現,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對于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春節檔雖然熱鬧,但畢竟時間短暫。對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而言,真正熱鬧的應該是春節檔練兵中投射出來的供需之間的動平衡能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重要戰略部署。同時,中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和機遇期。從春節檔的表現可以看出,消費與供給不是簡單的指揮關系,而是在市場機遇中互相成就,并共同為經濟發展發揮內生性驅動力。
此外,從去年春節發生以來相關新產業供給和新市場需求的發展也可以發現,彼時應時而生的供給和需求并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根據經濟的恢復進度不斷自我調整、迭代更新,進一步拓寬和筑牢內需新空間。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透過對消費圈“最強春節檔”的觀察,筆者認為,在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幕后,中國經濟的發展力量并不限于規模,而是超大規模市場所承載的創新意識、創新空間、創新環境和容錯能力等等,這是中國經濟的內生發展力,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真正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