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信息化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一是要高度重視信息資源,二是要加快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產業,三是要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
信息化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論述,對于我們做好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各項工作、推進網絡強國建設,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要高度重視信息資源。網絡信息是跨國界流動的,信息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信息時代,信息資源總量是豐富的,但從信息時效和信息分布的視角看,信息又是稀缺的。因此,要充分占有信息、分析信息、挖掘信息,增強信息時效,打造信息分布優勢,將信息資源同勞動力資源充分結合起來,形成活躍的生產力要素,促進資源配置優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要加快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產業。進入新時代,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依靠資源紅利、勞動力數量紅利等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方式已難以為繼。無論是經濟增長動力轉換,還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抑或是經濟產業結構調整,都需要呼喚新動能。因此,要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打造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增長點,加快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產業,形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新優勢,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要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互聯網和實體經濟融合,既促進了互聯網信息技術產業創新發展,也推動了傳統產業優化調整升級,既是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也是數字產業化的過程。因此,要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網絡信息技術,增強數字對實體經濟的滲透性,推進新工業革命。要加快互聯網信息技術同智能制造技術相互融合的步伐,推動生產方式從工業化、自動化向智能化、智慧化轉變,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凝共識聚眾力 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
攜手共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