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大年初一有7部電影上映”的話題登上熱榜,已有不少網友提前安排好了春節觀影計劃。“春節檔電影預售票房10天超5億元”的消息,似乎也預示著這個假期的電影市場會紅紅火火。
在疫情的影響下,過去很多人熱衷的跨省旅行、家族聚餐遇冷,不少人選擇就地過年與獨自過年。以家庭乃至家族為單位的春節消費方式,在今年恐怕會有所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看電影就成了相對安全與合適的文化消費方式。
看電影是一個“眾樂樂”而非“獨樂樂”的文化消費方式,這很契合春節時期人們的文化與精神需求。相比平時很多人已經適應的“獨樂樂”方式,比如安靜地在家看書刷劇,獨自去健身房揮汗如雨等,看電影會讓個體置身于一種集體的文化空間中,即便身邊的觀眾是陌生人,大家也會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時空里共同歡樂。這種群體歡樂氛圍帶來的精神滿足感,會淡化個體因就地過年而可能產生的孤獨感。看電影還是一個成本不高卻能帶來較大精神滿足的文化消費方式。巨大的觀影人數將會支撐起龐大的電影消費群體,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電影業的“回血”。
過去不少人一提起春節假期的文化消費方式,就會想到打牌喝酒,走親訪友之類的“文化標簽”。其中固然有不少傳統文化的影子,但煩瑣的禮儀與人情關系處理讓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感受到社交壓力。愈發流行的春節觀影方式,則讓很多人卸下了精神包袱,就算在密集的安排縫隙中,也能享受片刻的舒適與放松。從已經公布的上映影片資料來看,春節新上映的電影大多以溫情喜劇或玄幻神話題材為主。
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年初一有7部電影上映”的話題能得到高度關注,確有其現實理由。其中所蘊含的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看多”,以及對相關文化產業的美好預期,也愈發清晰。長遠來看,我們應逐步適應春節期間文化消費方式的新變化,看電影是近年的一大文化亮點,但絕不會是變化趨勢的終點。對已經具有一定文化鑒賞力與消費力的公眾而言,大家希望看到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優質賀歲影片,電影的營銷宣傳能力很重要,但影片本身的質量更加重要。這不僅是觀眾的期待,也是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中國的文化產業升級換代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電影產業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或許借助今年這個特殊的春節假期,電影作為一種具備強大后勁的文化消費方式,將不斷展現出非凡的魅力與影響力。
或許有人會擔心,在春節假期后,這股電影熱潮會回落,春節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加速回血”只是暫時的。其實,對此不必過于擔心。春節假期本就是電影產業的“黃金時段”,節日后適度降溫,正是對市場規律的反映。相比之下,電影產業如何長期保持高位運行才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影視從業者應進一步提高國產電影的制作水平,更多用專業精神而不只是營收心態對待電影事業,才是保持電影熱潮的最根本動力。從近年保持較高熱度的作品來看,無一不是匠心獨具之作,粗制濫造、故意吸睛的做法,或許能吸引資本一時的熱度,卻不能帶來持久的口碑。不戒除浮躁心態與過度功利化的念頭,節假日的市場刺激都不過是療效短暫的“強心針”。
(作者:黃西蒙,系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