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建成文化強國”是其中之一。這是自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這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之際,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強烈的文化擔當,深刻理解、把握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更好推動文化建設守正創新、再攀新高,朝著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砥礪前行、接續奮斗。
建成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與深遠意義
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強調“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他特別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總書記關于文化“四個重要”的重要論述,以全新的視角,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強國,對于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文化自信是建成文化強國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示大國氣度和風范、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作為建成文化強國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力量,其源泉是什么?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文化自信”,即精神文化自信;二是對當代中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的“文化自信”,即物質文化自信。這是我們建成文化強國的根基。
當代中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讓我們有理由“文化自信”,有理由對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滿懷信心。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強盛,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隨著“中國夢”的逐步實現和文化強國的建成,在新的平臺上環顧世界文化與中華文化,我們就能以更平和、更開闊、更包容的心態理解世界和我們自己,也更有理由相信中華文明和中國價值觀將在未來開創、引領新的世界大潮。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第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志愿服務建設、誠信社會建設、網絡文明建設,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推動全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躍升,讓人們在共建共享中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滿足人民文化需要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著力加強文化產品生產創作,不斷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著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特別是著力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讓人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第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提高文化產業科技“含金量”,大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打造新的增長點,推動文旅商融合發展,促進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釋放新的消費潛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構筑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以全球化的視野積極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傳媒集團,不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深化對外人文交流,堅定而生動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作者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校刊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