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底,中國生產力學會創新推進委員會成功競標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十四五”時期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研究》課題。課題組隨后前往以中國環境保護集團為代表的中央企業,漳州片仔癀藥業、南通開發區控股集團為代表的地方國有企業,新疆華源集團、深圳誠意信科技、伊犁冠通生物集團、運鴻集團、大連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開展專題調研,廣泛聽取企業、專家學者意見建議,形成本報告。
在全面梳理我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現狀、特點及主要問題,深入分析“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基礎上,本課題組提出了“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徑與政策建議。
困難與機遇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快速增強,成為完整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占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吸納就業人員2.3億,占79.4%;擁有資產總計達402.6萬億元,占77.1%;全年營業收入188.2萬億元,占68.2%。作為市場經濟最活躍的群體。調查顯示,技術創新日益成為中小企業提高競爭力的主要途徑,35%的中小企業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33%的中小企業加強技術投資,中小企業在高技術企業中占比達到70%以上,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占企業整體研發投入近50%。
中小企業與民營企業互為主體。民營企業中99%以上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也在99%以上。民營企業高速發展也反映出我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疫情期間,我國中小企業面對大考,迎難而上、逆境突圍,在減免租金稅收、降低融資成本、優化政府服務等政策組合拳支持下,經營情況出現積極變化,為社會經濟恢復發展按下“加速鍵”。
我國中小企業創新在取得諸多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各種問題,集中體現為,技術能力薄弱,在創新觀念、資金、人才、政策環境、服務配套等方面還有待改進。具體包括:觀念認識落后,創新動力活力不足;融資問題依然嚴峻,創新資金投入不足;創新水平有待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體制機制不完善,高端創新人才資源匱乏;政策環境待優化,產業研發服務體系不完善;產學研協同不緊密,大中小企業融通有待深化;產權管理意識不強,產權保護力度還需加大;全球經濟持續疲軟、國際經貿摩擦不斷、經濟下行壓力等。
我國中小企業創新面臨諸多困難的同時,“十四五”時期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首先,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了新空間;
其次,政策紅利釋放為中小企業創新營造了更好環境;
第三,科技創新力度空前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了更大舞臺;
第四,新消費新基建為中小企業創新創造了巨大市場;
第五,注冊制為中小企業創新帶來了融資活水希望。
路徑與對策
“十四五”時期,提升我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路徑主要有:
一是強化戰略引領、著力構筑創新發展制度保障;
二是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夯實創新發展人才根基;
三是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構建協同開放創新體系;
四是聚焦主業發展,加快“專精特新”發展步伐;
五是強化自主創新,大力實施知識產權品牌戰略;
六是攜手互助共進,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七是開闊國際視野,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體系;
八是加快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技術賦能企業創新。
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首先,完善法律法規,切實保障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加強《民法典》《中小企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宣傳,依法全面保護民營企業家物權、產權、債權、智力成果權、知識產權等各項合法權益。支持民營企業合理訴求;營造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平等競爭法制環境,特別是在資金、土地、人才、市場等創新要素資源獲取方面,賦予民營企業更加平等的地位;從政策制度設計上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良好環境,大力弘揚創新文化;強化中小企業典型案例宣傳,消除人們對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的偏見和誤解,解除中小企業家大膽創新的心理束縛。
其次,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將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環境建設列入國家、地方創新發展規劃,特別是地、市、縣、區政府要真正把中小企業創新作為地區振興和區域發展突破點,納入發展全局統籌考慮;主動對接企業,深入了解企業創新“痛點”和“難點”,切實出臺一批針對性、可操作、統籌性強政策。及時清理不利于中小企業創新的行政規范文件;明確各級政府負責制,切實壓實主體責任。建立廣覆蓋、寬領域政商溝通機制,健全中小企業訴求收集、處理、反饋制度;加大財稅政策扶持,創新投入激勵從選擇性政策轉向創新導向普惠性政策。建立傾斜的稅收政策,探索將優惠重點從對企業優惠轉向具體創新項目優惠;擴大政府采購份額,切實落實好首臺(套)政策,讓更多符合政府需求的中小企業產品進入采購范圍。規范透明采購流程,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第三,集聚創新資源,大力推進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研究實施“技術開發準備金”制度,鼓勵中小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中小企業參與重大研發平臺、工程中心、創新平臺等載體建設,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創新活動、重大科技專項及科技項目;推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重點支持企業技術研發、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數字化轉型及國際化布局,加快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甚至“領航企業”。設立新產業專項資金,積極鼓勵智能制造、在線消費、在線辦公、遠程醫療、生鮮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中小企業發展;推進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等多元化主體投入的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加大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倒逼”中小企業自下而上創新;健全中小企業技術價值評價體系。
第四,完善融資體系,加快構建多元化資本市場。完善銀行內部經營機制,細化授信盡職免責和差異化考核機制,營造基層“敢貸、愿貸”良好氛圍。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便捷高效的線上金融產品與服務;做好央地政策性信用擔保資金聯動總體設計,大力發展信用擔保公司,完善政策性擔保體系。推動商業銀行貸款方式變革,強化風險管控,逐步提高信用貸款占比;鼓勵引導風險資本加大對初創期中小企業關注和投入,支持設立各類中小企業專項基金,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加快建立符合中小企業創新特點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建立中小企業上市培育機制;健全可進可退上市退市機制。
第五,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提升創新人才素養。開展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家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以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器等為載體,建設一批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為中小企業培養中青年創新后備人才;充分發揮職稱評定、人才落戶等激勵作用,讓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與國有企業同等政策待遇;進一步破除人才柔性流動阻礙,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自主創業;加快完善生活服務、生產服務、商務服務、公共配套服務等設施,打造自然優美、生活舒適、環境宜人的良好環境,滿足中小企業創新人才需求。
第六,完善服務體系,持續加強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運行模式,引導中小企業服務機構不斷拓寬服務面和服務層次。加強中介機構監管,建立健全中介服務機構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大力推進科技產業園、科技創業園等載體建設,提高孵化培育能力;加大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打通信息渠道,促進信息供需精準對接;充分發揮科技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作用,支持建設一批高質量的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聯盟,加強企業間合作交流。
第七,鼓勵知識創造,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研究制定專門的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侵犯行為懲罰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重視中小企業非專利技術成果保護;引導中小企業增強品牌意識,打造一批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第八,開放協同創新,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強對大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的引導,使大中小企業融通從自發走向自覺。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改;引導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在土地、資本、品牌等方面優勢,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和孵化器,開放共享創新資源;強化大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應用需求挖掘,凝練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帶動性強的應用場景項目,加速中小企業技術產品推廣應用。
第九,融入全球市場,全面開展國際創新合作交流。強化“一帶一路”產能合作,鼓勵各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服務機構與境外重點地區政府部門、協會建立合作機制;建立“走出去”專項培育政策,通過補貼、獎勵、人才待遇等優惠措施,帶動廣大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創新合作;支持金融機構創新中小企業國際化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專項基金,引導并購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支持中小企業并購、合資、參股,將先進技術、優質資產、高端人才引入中國。
第十,加快探索實踐,全力打造數字化轉型產業生態。以國家“兩新一重”建設為契機,全面提速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建設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網絡;編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規劃。積極培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機構。加快培養一批適應中小企業數字化運營新興人才;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設置多層次專項資金,資助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對開展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一定時期內予以稅收減免或補助。鼓勵銀行創新金融產品,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金融扶持力度。
(執筆人:張文魁 常義 陳潔 陳岳群 全睿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