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大量實踐證明,現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在社會治理中作用日益凸顯。如何把科技這個“變量”轉化為社會治理的“增量”,是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突破口。這種“智治”是一種新的治理方式,需要遵循社會治理規律,在“為了誰治”“如何治”“誰來治”等問題上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
人是一切價值的源泉,“智治”的出發點、落腳處和評判者都應是人民群眾。無論是利用“網絡+網格化”“雪亮工程”發現問題、解決矛盾,還是通過“數字化政府”“不見面審批”高效服務、滿足需求,“智治”都要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坐標,讓科技更好地為社會安定有序、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服務。反觀一些地方將“管控”作為“智治”的目的,忽視治理對象的心理變化和情感訴求,導致“剛性維穩”有余,“柔性關懷”不足;個別地方過度追求網上辦理,忽視群眾文化程度差異,尤其是老年群體特殊性,以致“智治難治”,部分群眾“望網興嘆”。這些“只見物不見人”“唯數據說話”的觀念和行為,顯然顛倒了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智治”是基層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只有堅持“智治為人”,配合傳統群眾工作方式,讓“智治”充滿“溫度”,“智治”才能不跑偏、不變味。
基層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智治”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支撐工程,在治理體系架構、運行機制、工作流程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堅持系統論,搞好統籌推進和銜接配套,才能真正發揮治理合力。同時,“智治”的本質是基層治理智能化、智慧化。其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助推決策、維穩、司法、服務的前提是基層管理流程再造,而且前期的平臺建設、人才支持和系統維護需要大量的財力投入。因此,基層在推進治理智能化、智慧化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將推進的力度、速度和基層具體實際情況統一起來,切忌“一窩蜂”“一刀切”。
基層治理說到底是做群眾工作,調動群眾積極性,以形成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理想局面。因此,要注重通過“智治”激發社會參與熱情、提高群眾參與度,這方面可以借助社會力量推進“智治”建設。通過開放權限,充分挖掘大數據的價值,鼓勵市場主體研發相關軟件,催生智能化、智慧化在基層的應用。在平臺建設中,增加群眾“話語權”,增強互動參與,讓群眾從“智治”的“被動接受方”向“主動參與者”轉變,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歸根到底,“智治”要靠制度保駕護航。事實上,“智治”不僅是新科技手段的簡單運用和擴展,還涉及群眾隱私保護、網絡風險防控、數據安全管理、智能邏輯缺陷處置等,同時還需與其他治理體系協同合作。顯然,這些都需要通過法律和制度予以規范和保障。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江蘇省南通市委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趙園園)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