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輿論場中出現一種論調,認為“糧荒”有可能要來襲。這種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擔憂,有幾個現實的背景。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包括東南亞、歐亞聯盟國家在內的部分國家對糧食出口采取了限制措施,中國糧食進口依存度較高的一些國家疫情形勢嚴峻,再加之前一段時期國際市場大米價格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共同推高了一些人對中國海外糧食供應鏈的憂慮。這也是目前社會關于糧食安全問題討論中最為關注的背景。
再者,今年以來疫情和洪澇災害的發生,確實對局部地區的糧食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今年的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提高,向社會發出“生產”的信號,引發了“糧食不夠”的猜測。
雖然今年我國夏糧增產,但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目前夏糧收購量同比減少較多,這一消息也讓一些公眾作出“糧荒”的判斷。其實,產量的增長和收購量的下降并不矛盾。因為糧食確實是生產出來了,不管是存在糧農手中還是糧庫中,糧食都是客觀存在的。至于收貨量的減少,主要原因是農民預期收購價將繼續上漲而產生惜售心理,導致交糧進度較慢。
公眾關心糧食安全并無不妥,但大可不必焦慮或恐慌。可以負責任地說,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有十足保障的。從根本性的保障來說,中國糧食年年增產,糧食年總產量已連續多年穩定在13000億斤,其中稻谷、小麥當年的產量均大于當年的消費量,累計庫存量不斷增長中。至于玉米、大豆、高粱等飼料糧,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量也呈同比增長態勢,市場供應有保障。除了糧食以外,中國其他的食物供應,如禽肉蛋奶、蔬菜水果也非常豐富,食物來源多樣化有保障。今年夏糧大豐收,目前來看,秋糧也有豐收的牢固基礎,這進一步加大了糧食安全的系數。
中國的糧食安全,其實主要是長遠問題,而不是當前問題,換句話說,中國糧食安全當前是有保障的,但從長遠來看,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短板,需引起高度重視。
中國耕地保護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未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仍將繼續,勢必將占用一部分農田,如此,就需要我們加強耕地保護、落實好耕地占補平衡等政策,進一步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來提高土地生產率,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這也是下一步確保糧食安全的一個很重要的抓手。
我們的糧食生產結構和需求結構尚不相適應。如前所述,目前我國稻谷和小麥的產量和儲量不成問題,但細分類目中的優質大米和專用小麥數量存在缺口。由此反映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糧食安全上,“量”的問題解決了,下一步要往優質化的方向發展。對此,要進一步深化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加大市場對糧食種植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把優質優價落到實處。
未來中國糧食供應對外依存度仍將上漲,我們要持續促進糧食,尤其是飼料糧進口來源的多元化,“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進一步化解風險。或可向有糧食生產和貿易增長潛力的國家,持續、均衡、緩慢釋放中國進口增長的信號,使得潛在對象國有空間和時間對中國的需求增長作出反應,從而提高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可靠性,同時也可避免中國大量進口對國際糧食貿易造成干擾。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從道德層面講,這種敬畏自然、尊重勞動的價值選擇非常值得我們提倡和堅守;從現實層面看,減少糧食浪費,實際上也相當于減輕了糧食需求,進而減輕了糧食供給承受的壓力,而且節約作為一種消費結構的調整,還將反作用于生產結構,有助于提高國土資源的利用率,進一步拓展食物來源。
需要強調的是,對于糧食安全,我們要高度重視,但也要保持定力。對內,我們要保持市場化的定力。堅持市場化改革,是中國糧食生產取得長足進步的一條根本經驗,這一方向和道路我們應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對外,我們要保持全球化的定力。“適度進口”是新糧食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不僅現在是,而且未來也將繼續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積極因素。為此,一方面要繼續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大型跨國糧商,提高對糧食供應鏈的掌控能力。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