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挑戰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發展動力。”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許多富有針對性的改革開放舉措。非常之時當有非常之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唯有以更大力度抓改革、以寬廣胸懷促開放,方能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奮力開創發展新境界。
4月25日,求職者在蘇州市人才市場線下招聘會上尋找崗位。(圖片來源:東方IC)
激活潛能 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有利于要素活力競相迸發,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為此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發展條件,關鍵是要改革相關體制機制。
當前,我國不同要素的市場化程度差異較大,推進市場化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各有不同。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但尚未實現市場化機制全覆蓋,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雙軌制”,深化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二是由于產權制度不完善,特別是體制內職務科技成果的產權界定不清晰,以及數據的產權界定規則尚未建立,我國技術和數據的要素市場發育遲緩。
這種情況下,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需要從要素確權、交易單位、定價機制、交易方式以及市場監管等基本問題入手。一要推動土地要素城鄉間流動,促進土地要素區域間合理配置。二要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加快形成高端人力資源市場,統籌各方力量加大在職培訓。三要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發揮資本要素在整個要素市場化改革中的領頭作用。四要推動分散的國內技術市場加速整合、相對集中,優化技術市場服務體系。五要構建相對集中的數據交易市場,統一數據標準和交易規則,促進數據要素與資本市場良性互動發展。
我國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尤其是制度性和體制性層面的約束較大,要實現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美好藍圖,需各方有更大決心、更大魄力,切實提高執行力。
6月7日,沈陽夜市人氣滿滿。(圖片來源:東方IC)
釋放活力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民營企業經營靈活,擁有較強的市場應變能力,對提升市場活力的作用不容小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有利于激活民營企業在“六穩”“六保”中的重要作用,減少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為穩步實現年度經濟目標保駕護航。
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是黨中央一貫的方針政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連續召開會議,出臺了涉及財稅、金融、社保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為企業減負,營造良好經營環境。這對于廣大民營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有助于企業渡過難關。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公平競爭。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環境,核心是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然而,全國工商聯的調研表明,一些惠企政策在落實上還存在痛點、難點、堵點,“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因此,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首先要認真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完善降成本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為民營企業減負;其次,要加強對民營企業的創新扶持,健全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逐步形成成熟的創新生態圈,提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專精特新發展水平;最后,要創新監管方式,避免“一刀切”現象,更多運用市場化手段開展監管,為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保駕護航。
當然,民營企業也不能“等、靠、要”,而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搶抓政策機遇,用好政策工具,持續推動創新發展,以真正實現化為危機,有所作為。
資料圖片:廣東深圳鹽田港(中國經濟網 魏敏/攝)
擴大開放 讓世界共享中國機遇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成為一個重要章節。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這傳遞出中國堅定擴大開放、以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信號。
對中國人來說,開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40多年來,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已是全社會的共識。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顯示,3月1日至5月31日,中國向20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其中口罩706億只、防護服3.4億套、護目鏡1.15億個、呼吸機9.67萬臺、檢測試劑盒2.25億人份、紅外線測溫儀4029萬臺。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沒有只求自保,而是積極為國際社會共同抗擊疫情提供堅強物資保障,這正是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重要作用的體現。
疫情壓力之下,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部署接連不斷:在上海、海南等自貿區實行更大力度的開放;將出臺2020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繼續增加鼓勵類條目,使更多外商投資能夠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等政策;制定2020年全國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在過去三年全國負面清單已經從93條減到40條的基礎上,繼續大幅壓縮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提升服務業、制造業、農業領域的開放水平……與世界分享發展機遇,是中國一以貫之的態度,這也是外商看好中國的理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調查顯示,大約有40%的外資企業表示近期還要加大對中國的投資。
疫情改變了經濟全球化形態,但沒有改變全球化發展大勢。人類命運與共,人為切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既不可取,也不現實。此次疫情沖擊全球經濟,中國基于對世界潮流的理解和對自身發展實踐的總結,擴大開放而不固步自封,積極合作而非獨善其身,顯示出開放合作的信心和定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武曉娟)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經濟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