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穩經濟】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張國棟認為,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的惠企政策不是湊熱鬧,也不是趕時髦,而是要實實在在幫助廣大中小企業走出困境、渡過難關。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各地有關部門要遵循市場運行規律,采取更加科學、務實的舉措精準穩妥推進中小企業復工復產,把惠企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救助政策要精準落地,政策要跑在受困企業前面。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在政策制定和落實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到位的問題。(3月9日新華網)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打亂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常秩序,而且給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為支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近一個多月來,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各類扶持政策800項,主要圍繞減負、加大金融支持、增加財稅補貼、支持穩崗就業、優化政府服務等方面,力圖為中小企業減負紓困。這些惠企政策具有針對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既是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也回應了中小企業的關切。
從現實看,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除湖北外,全國工業大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工率大多已經超過90%,中小企業復工率整體尚不太高。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6日,全國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率為52%。分析原因,這與一些地方落實惠企政策不到位,甚至出現“口惠而實不至”的情況大有關聯。
報道中列舉了一些情況。比如,在中部某省,為鼓勵業主為租戶減免租金,省級政府提出“屬地政府可采取適當方式給予補貼”,市級政府表示“縣區政府可采取適當方式給予補貼”,但到了縣里只剩“鼓勵”,沒有具體補貼方式。又比如,在援企穩崗方面,國家和省級層面都要求對于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人社部還放寬了“少裁員”的標準。但在有的地方政策中,享受失業保險費返還政策的范圍被限定為“不裁員的企業”。應當看到,地方有關部門層層甩鍋,導致惠企政策落實不到位,看似是工作方法或重視不夠的問題,實則是不作為、亂作為,不顧大局的問題,必須嚴厲問責。
現在正是打通產業鏈條,推進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各地要以更大力度優化服務、明確細則和簡化流程,把各項優惠政策變成“及時雨”。同時,有關部門在落實普惠性政策的同時,也應關注行業差異,及時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惠企政策,并跟蹤政策落實情況。比如,運用互聯網平臺,建立中小企業服務專欄,使各項政策易于知曉、一站辦理;通過多渠道采購,統籌資源,保障中小企業復工所必需的口罩、額溫槍等防護物資供應等。
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和容納就業的生力軍,是當前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的重點,關系到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實現。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的惠企政策不是湊熱鬧,也不是趕時髦,而是要實實在在幫助廣大中小企業走出困境、渡過難關。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各地有關部門要遵循市場運行規律,采取更加科學、務實的舉措精準穩妥推進中小企業復工復產,把惠企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張國棟)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
化危為機 新產業釋放“逆勢”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