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我們不僅要通過科研攻關研制藥物,還要借助成熟的科技手段助力基層防控。事實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工智能、5G、大數據、無人機等已成為最強有力的“武器”,為防控疫情提供著堅強保障。
眼下,沒有比新冠肺炎疫情更牽動人心的了。它像是突如其來的一場大考,考驗著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展現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也彰顯著城市的人文關懷。目前,隨著各地返程、復工高峰的到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重新啟動,充分做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各項工作至關重要。其中,社區防疫是關鍵一環。
社區防控之所以極其重要,是因為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和單元,是做好整個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堡壘。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就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渠道。要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加強疫情溯源和監測。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初現成效,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從源頭上阻斷疾病傳播的每一種可能。守住社區這道防線,就是為了控制傳染源,遏制疫情蔓延,這項工作需要抓實抓細抓落地。近來,從某小區投票禁止醫務人員回家,到某地“一刀切”地勸返外地租客,再到一些小區規定“全民不出門”卻滿足不了人們采買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這些現象折射出一些基層干部的科學素養還不夠高,“微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嚴格管理理所應當,人性化管理同樣重要。共同戰“疫”,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需要不斷以理性戰勝恐懼,以科學凝聚共識,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群眾最廣泛的支持,形成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此外,不容忽視的是,社區作為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任務重、時間緊、挑戰多,承受的壓力也比較大。如何提高基層疫情防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這就要用好科技的力量。
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我們不僅要通過科研攻關研制藥物,還要借助成熟的科技手段助力基層防控。事實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工智能、5G、大數據、無人機等已成為最強有力的“武器”,為防控疫情提供著堅強保障。
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一是能有效促進信息透明。重大疫情面前,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公開透明地回應群眾關切,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效壓縮謠言等虛假信息的傳播空間,更好地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二是能為基層人員減負,提升基層防控的工作質量和效率,防止瞞報。在上海閔行區古美路街道,企業只要登錄街道疫情防控信息填報系統,就能上傳企業基本信息、員工信息并完成每日信息更新(當天在崗及體溫異常情況等)。街道辦無需像往常一樣登門或打電話詢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減少了交叉感染的風險。此外,電話核查方式由于人工的介入,使信息瞞報成為可能。而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應用的信息采集,瞞報風險能夠有效降低——在購票實名制等基礎上,公安、民航、交通、通信等部門掌握了大量人員流動的后臺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的實時共享,有關部門能及時掌握從外地特別是疫情重點地區返回本地的人員情況,做到提前核查,使瞞報變得幾乎不可能。
三是能有效服務民生保障。近一段時間以來,政務、醫療、教育等行業疫情服務的網上應用,有力配合了居家隔離等應急舉措,方便了人們的學習和生活。
信息化是社會物質文明的生動體現,信息化參與疫情防控實踐,促進了社會應急管理能力和社會治理能力的升級。當前,無論是建立健全區縣、街鎮、城鄉社區等防護網絡,還是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防控等工作,基層一線在聯防聯控上取得的成績是扎實有效的,疫情防控的大網正在不斷織密織牢。但也要看到,戰“疫”至今,我們對新冠肺炎還有很多未知,需要全民參與共同努力去應對。對個人來說,要保持清醒頭腦,提高辨別能力,相信科學的力量,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科學防治、理性應對的社會氛圍。對基層治理者來說,則要拿出更多的智慧和擔當,把方案想得更周密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實些,進而構筑起群防群治的銅墻鐵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全力做好“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這道戰“疫”必答題
有序推動復工復產 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