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對于CPI同比上漲幅度加大,絕不能機械地歸因于貨幣,而要多從商品的生產和供給方面找原因。貨幣政策依然要保持定力,針對疫情造成的短期經濟沖擊,應進一步加大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以支持經濟平穩增長。
國家統計局10日發布的1月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顯示,1月CPI環比上漲1.4%,同比上漲5.4%,漲幅比上月擴大0.9個百分點。專家指出,1月CPI同比漲幅擴大,主要是春節假期、疫情影響、翹尾因素等多種因素疊加所致。(2月11日《經濟參考報》)
自去年3月以來,CPI同比上漲幅度開始呈現增大勢頭。3月到8月,這一變動趨勢還比較平緩,一直沒有“破3”。但從9月開始,CPI漲勢明顯加快,當月CPI同比上漲3.0%。兩個月后,11月CPI同比上漲“破4”,為4.5%。從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也僅僅兩個月,CPI同比上漲“破5”。不得不說,從趨勢看可謂“漲勢洶洶”。
CPI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指數。基于“貨幣超發導致物價上漲”的邏輯,一些人習慣于將CPI上漲較快歸因于貨幣超發,認為現在有通貨膨脹的苗頭。那么,這次是不是貨幣惹的禍呢?會不會存在著通貨膨脹呢?從貨幣政策的執行情況看,筆者認為,貨幣不是這次CPI同比上漲加快的推手。雖然從去年一季度開始,各方面不斷強調“加大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力度”,但是貨幣政策仍然保持著穩健中性的定力。逆周期調節不是體現在總量刺激上,而是體現在結構性發力上;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滴灌”,持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發行量也并沒有大幅度增加。2019年1月至12月,M2同比增速維持在8.0%到8.7%之間。
既然貨幣沒有超發,那是什么引起CPI同比上漲加快呢?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去年以來非洲豬瘟疫情導致的豬肉價格異常上漲。豬肉是我國居民極其重要的消費品,日常需求量很大。非洲豬瘟疫情使得生豬短期內供給大大減少。豬肉供給量無法滿足需求量,豬肉價格異常上漲,并帶動其它食品價格上漲,從而造成CPI同比上漲幅度較大。
二是今年以來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對陌生的病毒,全社會對醫療防護物資的需求量異常增大。另外,基于居家防疫的需要,家家都要儲備一定生活物資,這也讓很多生活消費品的需求量陡然變大。短期內,特別是春節假期中,這些消費品的供給量無法迅速增加,市場價格自然會上漲,從而帶動CPI較大幅度上漲。
一言以蔽之,是個別生活消費品短期的供需失衡導致了這次物價上漲,而并非通貨膨脹。筆者認為,對于CPI同比上漲幅度加大,絕不能機械地歸因于貨幣,而要多從商品的生產和供給方面找原因。貨幣政策依然要保持定力,針對疫情造成的短期經濟沖擊,應進一步加大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以支持經濟平穩增長。同時,要有序抓好復工,組織生產,加大供給,彌補供需缺口,從而平抑物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人民幣,當今世界最穩定的貨幣之一
準確理解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