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毛同輝認為,當前正是供應暫時出現缺口的困難時期、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千萬不要因為人們的非理性需求而使整個疫情防控阻擊戰貽誤時機、放大風險。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用品在一些地方出現緊缺,一些醫院已向社會發出求助信息。但與此同時,也有部分民眾出于自我保護和過度恐慌的心理,搶購、囤積口罩,加劇防護用品供需緊張,甚至對醫療機構的需求產生“擠出效應”。
口罩等防護用品因存在有效期,無論廠商還是醫院,在非特殊情況時期,都不會有大量的囤貨庫存。而現在重大疫情突如其來,社會需求一下子集中爆發,且又正值春節期間,工廠停工、工人放假,加之受疫情影響許多省際交通停運,企業復產、物流復通都需要時間,防護用品短期內出現供應缺口在所難免。
一邊是醫用需求,在醫院隔離病房里使用的口罩,幾個小時就要換,有的醫院僅N95口罩一天就需要消耗2000多只;一邊是民用需求,人們在重大疫情面前,希望生命健康安全多一份保障。這兩種需求哪一種都不能割舍,哪一種都得想方設法滿足。但是,供需緊張的形勢下,我們力求確保的是“夠用”而不是“囤用”,是“急用”而不是“備用”,一定要分清輕重緩急,權衡好利弊得失。
要看到,部分民眾大量搶購口罩等防護用品,只是出于恐慌心理,想通過囤積來為自己建立安全感。而實際上,單個家庭真正用得上的防護用品量非常有限,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囤而不用或囤多用少,造成緊缺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相較于與感染者直接和密切接觸、處于極度高風險環境中的專業醫護人員,普通民眾面臨的“風險敞口”要小得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醒過,實際上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防護,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一般的醫用型防護口罩是能阻擋大部分帶有病毒的飛沫進入呼吸道的,在公共場合也就夠用了。當前正是供應暫時出現缺口的困難時期、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千萬不要因為人們的非理性需求而使整個疫情防控阻擊戰貽誤時機、放大風險。
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醫護人員是我們抗擊疫情、戰勝疫魔的最硬核和最可依賴的力量。疫情襲來,是他們無私忘我,勇敢逆行,在疫情一線沖鋒陷陣,呵護生命。醫護人員的安全,就是我們的安全。我們理應在后方給他們以支援,給他們以愛的回報。在防護用品上重點保障他們的需求,就是對他們的加持,對那些隔離病患的加持,對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加持,同時也是對我們自己生命健康安全的加持,因為大疫之中,沒有誰能置身事外。
當然,減少防護用品供需缺口,還是要千方百計盡快恢復和提高企業產能和市場投放量,同時組織運力、開設綠色通道,促進貨暢其流,竭盡全力保障供應。而與此同時,科學認識、理性消費,同樣也是我們同舟共濟,矢志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責任所在、道義所在。疫情是大關,也是大考,愿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場大考中都不丟分,也不丟份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多謀民利多解民憂 疫情防控更添勝算
“最美逆行者”為我們扛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