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進博會志愿者在場館內行走。當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各場館的布展工作基本就緒,部分展商在對展品進行最后調整。新華社記者 劉 穎攝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屆時將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參展,規模和品質均將超過首屆。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開放的、高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許多國家和企業都把拓展中國市場作為重要的發展機遇,進博會為他們搭建了絕佳的進入中國的平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迫切,進博會上展示的進口商品滿足了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隨著進口市場的空間不斷擴大,中國進口的增長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進博會真正實現了“買全球、惠全球”。
首屆進博會期間,按一年計,與會參展企業和采購商達成了578.3億美元的意向成交額,今年這一數字有望顯著擴大。不斷擴大的規模彰顯了進博會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畢竟,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當下,進博會帶來的效益有目共睹,企業都想搭上進博會的快車,掘金廣闊的中國市場。
不少參加過首屆進博會的企業表示,進博會為國內外企業打造了一個包容開放、廣闊高效的合作新平臺。作為進博會的“回頭客”,來自法國的依視路集團將帶來一系列先進產品和解決方案。依視路大中華區總裁杜馬諾表示,進博會是一個世界級的開放平臺。作為全球領先的眼視光企業,依視路將依托進博會大平臺,再次為中國消費者展示眼視光領域的前沿科技和完整的眼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推動貿易平衡發展的努力,得到了外國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白俄羅斯總統辦公廳副主任斯諾普科去年率團參加首屆進博會,見證了白中兩國簽署大量合作協議。他表示,白俄羅斯參加進博會、中國對白俄羅斯高品質食品開放市場并對白俄羅斯大量食品企業進行認證、利用中歐班列裝載貨物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等都有助于挖掘兩國經濟合作潛力,帶動白俄羅斯經濟發展。泰國副總理兼商業部部長朱林也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是泰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泰國最重要的貿易市場。這次進博會對泰國非常重要,為泰國向中國展示產品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哈伊里·圖爾克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進博會為美中兩國經貿合作搭建了平臺,為美國出口商向中國出口商品和服務打開了大門。中國增加進口的努力將對全球總需求增加產生顯著影響。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科奇大學學者阿爾泰·阿特勒也表示,不少國家,尤其是經濟依賴于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的國家,都因能夠向中國大量出口而獲益良多,中國生產的部件和半成品在支撐著包括土耳其在內的其他國家的生產和出口。
舉辦進博會是中國著眼于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使得中國在高端科技、服務貿易等領域的需求大幅增加,既給海外企業帶來新的契機,中國企業也通過與外商的合作迎來新的發展。
很多傳統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先進制造設備,以提高生產線的競爭力和生產力,進博會讓他們不出國門就能采購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通過引進進博會參展企業的技術和設備,提升了國內產品的競爭優勢。首屆進博會上,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成交額最高,達164.6億美元;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成交57.6億美元;服務貿易展區成交32.4億美元。商務部副部長、世博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王炳南介紹,今年,還將有更多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全球首發、中國首展”,專(業)精(品)尖(端)特(色)產品精華薈萃。國內外采購商和專業觀眾有望超過50萬人。這意味著更多全球前沿技術、產品、服務來到中國,助力中國產業轉型升級。
主動擴大進口,受益的還有廣大中國消費者。一大批優勢和特色產品通過進博會進入中國市場,滿足了中國國內消費升級的需要。首屆進博會上,食品及農產品展區最為熱鬧,來自澳大利亞的牛肉、法國的紅酒、阿根廷的紅蝦、馬來西亞的榴蓮吸引人們駐足品嘗,而進博會后,這些“洋美食”將走入超市、電商平臺,走上中國消費者的餐桌。
進博會帶來了消費貿易的“雙升級”。如今,電商成為聯結進口商品與中國消費者的重要橋梁。數據顯示,電商平臺交易已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占據了相當的比重,電商平臺成為消費者選購進口商品的重要渠道。京東大數據研究院首席數據官劉暉表示,首屆進博會期間,以京東集團為主體直接簽約并采購總金額近1000億元的進口品牌商品。第二屆進博會京東集團將繼續派出規模龐大的“買手團”,覆蓋更多進口商品品類,也計劃與多家國際知名品牌商簽訂采購協議,在雙方資源優勢互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
毋庸置疑,中國仍舊是全球成長性最好的市場。中國創辦,世界共享,相信在第二屆進博會的平臺上,參展商、采購商都將有更大的收獲,將有更多海外品牌進入中國,從展品變為商品,更加開放的中國將帶給世界更大的機遇。(作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明陽)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