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央審議這樣一個文件,毫無疑問意義非常重大。因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是一場接力跑,強調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讓一代代青少年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
縱觀漫漫歷史長河,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之情感猶如光芒萬丈之太陽,是我們這個民族在黑暗中向黎明挺進的希望,是我們這個國家從勝利邁向勝利的堅強保障。特別是近代以來的中國實踐早已經昭示:如果沒有愛國意識,我們這個國家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我們這個民族就有可能遭遇“開除球籍”的風險。眾所周知,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受外來侵略勢力欺負凌辱的歷史。回想當年,中國是何等的積貧積弱。但是,中國的仁人志士發出了“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的吶喊,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的征途中,進行了前赴后繼的英勇斗爭。今天,我們要實現中國社會之發展、中華民族之復興、中國人民之幸福,必須充分激發愛國熱情,依靠英勇奮斗。沒有人會恩賜給我們一個光明的中國!
孫中山先生曾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 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可謂青年英雄輩出。中共一大召開時毛澤東同志是28歲,周恩來同志參加中國共產黨時是23歲,鄧小平同志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時是18歲。楊靖宇犧牲時是35歲,趙一曼犧牲時是31歲,江姐犧牲時是29歲,紅34師師長陳樹湘犧牲時是29歲,邱少云犧牲時是26歲,雷鋒犧牲時是22歲,黃繼光犧牲時是21歲,劉胡蘭犧牲時只有15歲。守島32年的王繼才第一次登上開山島時是26歲,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是33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在中國,這樣的青年英杰數不勝數!這些名字為何閃亮?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愛國情懷,他們為了國家的革命和改革建設事業甘愿作出自我犧牲,甚至犧牲生命也義無反顧。
回顧新中國成立后的很多特殊時刻,我們都能看到愛國主義所凝聚的巨大力量,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比如,1998年,中國遭遇特大洪水考驗,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筑起了固若金湯的人心堤壩;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十幾億人團結得像一個人,一座滿目瘡痍的城市迅速涅槃重生……
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雖然青年的人生目標也許會有不同,職業選擇會有差異,但共同的一點是: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離開了祖國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賞都會陷入越走越窄的狹小天地。
這些年,有關“精致利己主義”討論的話題中心就在高校,就與年輕一代有關。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想在社會上仍然有一定的市場。此外,在一些年輕人群體中流行佛系文化。有的年輕人認為夢想可有可無;有些年輕人對生命缺乏敬畏;有些年輕人對情懷缺乏堅守的韌性……這些都需要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價值觀的熏陶,并予以矯正。
這幾個月,香港事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香港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內地有很大差異。這使得一些年輕人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不夠了解,導致他們在某些問題上出現認知偏差,繼而作出“親者痛,仇者快”的暴徒行為,讓原本繁榮的東方明珠傷痕累累,使香港同胞的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國與家須臾不可分割,沒有國便沒有家。在新時代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既是必要之舉,也是應然之舉。
前不久,從“飯圈”女孩到“帝吧”網友再到廣大海外留學生,每一位心懷赤誠的中國人都在以各種行動力挺香港同胞,回擊形形色色的“亂港反中”惡勢力。所有愛國愛港的力量正在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正能量,呵護香港、力挺香港。這就是愛國主義激發和凝聚的人心力量和正義力量。
當然,愛國不是簡單地歌頌和贊揚國家,而是要通過每個人的努力,讓這個國家更美好、更富強、更繁榮。我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國,我們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讓青春在愛國和奮斗中閃光 ,才能不負青春,不負韶華!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