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支付寶宣布調(diào)整花唄還款日。根據(jù)規(guī)定,滿足條件的花唄用戶,可選擇每月15日或20日進行還款。有人測算,調(diào)整后,用戶可延遲10天還款。消息一出,即登上微博熱搜榜首。還有網(wǎng)友留言問,是否可以本月不還,下月再還?
花唄是一款“先消費、后還款”的信貸產(chǎn)品。一個還貸的消息,瞬間成為網(wǎng)絡熱議話題,背后消費觀念的變化值得關注。
中國人的消費觀,傳統(tǒng)上重儲蓄、重計劃、重節(jié)制,老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勤儉節(jié)約被奉為美德,是懂得持家過日子的表現(xiàn)。而“借錢過日子”在早幾十年,都屬于“敗家子”行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西方“信貸消費”觀念逐漸影響了中國人的消費觀。流傳最廣的段子,莫過于“中國老太太存了一輩子錢,到死才買了一套房”和“美國老太太貸款買了房,住了一輩子到死才還完”的對比。消費觀念的變化,使得“先花錢,再還貸”成了一種消費時尚。
這種消費觀念在年輕人中更為流行,F(xiàn)在的年輕人,成長期正趕上超前消費觀念大行其道。在他們眼里,勤儉節(jié)約是保守、過時的老舊觀念,不“買買買”“花花花”,怎么跟得上時尚的浪潮。甚至一些年輕人還將量入為出視作“很土很低端”的生活方式,宣稱“花掉的錢才是自己的”。
近幾年,信用卡、花唄、白條前赴后繼地涌現(xiàn),只要填幾張表、打幾個勾,消費額度便唾手可得,讓人陷入“來錢很容易”“我還有很多錢”的錯覺。對生活經(jīng)驗尚淺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誘惑更難以抵擋。五花八門的消費名目也乘勢將年輕人包圍:網(wǎng)絡購買高額商品,可以選擇分期還款;品牌和金融平臺合作,貸款購買可以打折;就連整容業(yè)務,還專門針對大學生開放了“整容貸”。撲面而來的消費誘惑,透支了年輕人的錢包,榨干了消費能力,讓年輕人債務纏身,甚至以債還債,陷入惡性循環(huán)。
一些貸款平臺對此亦有故意放縱的傾向。有的年輕人,每月薪資不過幾千元,透支額度卻給三五萬元。有的平臺甚至公然聲稱,還不起不要緊,他們的爹媽自然會幫他們還。
為什么花唄宣布延期還款,網(wǎng)友會如此沸騰?因為“先貸后還”的生活方式讓不少年輕人不堪重負。這樣看來,信貸消費、超前消費并不能簡單認為是一種先進的消費觀。
信貸消費在西方興起了100多年,在二戰(zhàn)前也曾因為“不符合謹慎行為和社會道德的要求”,而遭到人們反對。對個人來說,如果將信貸消費當作一種理財方法,花得起,也還得起,倒也無可厚非。但是,毫無計劃與節(jié)制地消費,這樣的超前消費只會掏空年輕人的未來。消費可以刺激生產(chǎn),而“消費主義”則會讓人迷失。
此時,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傳統(tǒng)的消費觀,會發(fā)現(xiàn)“算計”和“勤儉”,并不是“落后”,也沒有過時,而是“理性”,依然要倡導。在能力范圍內(nèi)合理消費,適度花銷,面對物質(zhì)誘惑多些自控,這才是對自己、對未來、對社會都負責的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