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5-8年”被認為是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的普遍壽命。按照201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開始快速增長這一節點計算,動力電池報廢期已經到來,回收領域的百億規模市場也將開啟,但目前諸多車企無力回收電池,回收體系仍相對混亂。
網民指出,動力蓄電池退役后,如處置不當,隨意丟棄,一方面會給社會帶來環境影響和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也會造成資源浪費。應從國家層面完善回收利用溯源體系,建立新能源車生產、電池生產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動力電池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能源汽車才能被稱為是真的“新能源”汽車。
網民“張曉琪”認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回收制造成本高企疊加新電池價格下降,使得電池梯次利用成為僵局。打破僵局的關鍵在于合理確定回收定價、電池設計標準化和模塊化,從設計源頭匹配回收場景。而電池的標準化和模塊化需要車企、電池廠商、回收企業、終端利用企業共同協作。
“動力電池回收須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設計,”網民“林忠軍”指出,應完善回收利用溯源系統,對電池生產、運用、報廢、消亡進行全生命周期有效管控,避免電池在梯次利用和報廢處理的過程中失控產生污染。
網民“張天任”表示,由于不用承擔環保與稅收的責任,非法動力電池回收、生產與再生已形成一定規模,且有日益壯大之勢。因此,完善回收管理制度還需要建立相應處罰機制,促使終端消費者將電池交給正規回收企業,避免電池流入非正規渠道。對此,國家應該出臺有足夠支撐力、約束力和強制力的法律法規。
網民“卞志宇”建議,企業可以加強技術的投入和新技術的開發研究,把廢舊的動力電池從無害化轉向資源化去處理。針對小散亂和哄抬、囤積居奇等問題,相關部門也應加強監管,提高準入門檻,宣傳上也應從注重經濟性向注重環保性轉變,這才是動力電池回收的本意所在。
(記者 李奕蕾 整理)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