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小學推出“無聲食堂”:學生就餐時不能說話,要加飯加菜用手勢示意。這是不是一種好的行為教育?活潑好動的小學生能做到嗎?且看讀者網(wǎng)友的不同看法。
一種有益的行為教育
■林日新
小時候,祖父常用“食不語寢不言”來教育我。他解釋“食不語”時說,吃飯時說話,不僅引起嗆噎,還會影響消化,分散吃飯的注意力,延長了吃飯時間。長大后知道,“食不語”還可以保持秩序,避免打擾他人。
食堂雖是個小舞臺,但也是學校育人的大場所。當今社會上,部分家長不重視日常行為教育,導致不少孩子從小不懂規(guī)矩,喜歡在公共場大吵大鬧,令人頭痛不已。在食堂就餐,需要交流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存在于購餐環(huán)節(jié),學校設計的簡單手勢,完全可以確保購餐交流,讓原本喧囂的環(huán)境安靜下來。
我認為,在學校推行“無聲食堂”,是一種有效的行為教育,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用餐禮儀,規(guī)范他們的用餐行為。同時,這也有利于教育“熊孩子”,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修養(yǎng)。因此,值得各地學習、借鑒和推廣。
恐有矯枉過正之嫌
■戴先任
提倡學生吃飯不說話或吃飯少說話,或有必要。不過為了讓學生專心吃飯,強制學生不說話,就是矯枉過正。
該學校通過扣分形式施行,有干預學生自由之嫌。嚴格來講,學校不應該把學生變成循規(guī)蹈矩、噤若寒蟬的“順民”,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由空間。如果連吃飯都不自由,學生的其他權益也難以保障,很難成長為有獨立人格的公民。
學校對學生負有教育責任,讓學生遵守飯?zhí)眉o律,讓學生變得更懂禮貌,這都是在盡自身職責,但學校需要明晰邊界、堅守邊界,不可打著教育責任的旗號向?qū)W生“掄大棒”。否則,這本身就是一種需要摒棄的不文明行為,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害無益。
總而言之,學校可以提倡學生吃飯時少說話,也有必要弘揚用餐文明,但不能強制學生變成整齊劃一的“吃飯機器”。
應在治“本”上下功夫
■林日新
“食不言寢不語”是古訓,但“無聲食堂”并非只有優(yōu)點。
首先,“食不言寢不語”不等于“噤聲”。提倡文明用餐,是強調(diào)不大聲喧嘩,不高談闊論,不唾沫橫飛,而不是不出聲。這一點學校管理者應該明白。
其次,學校管理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伸一根手指表示“1”,伸兩根手指表示“2”,伸三根表示“3”,分別代表加飯、加菜、加湯……對活潑好動的孩子而言,這可曾顧及到他們的意愿?他們是否只是被動接受?
再者,讓孩子學會文明用餐,其目的在于培育文明素養(yǎng)。出于教師權威,有的孩子在學校吃飯時很守規(guī)矩,但離開學校就可能“大變樣”,一些陋習就可能顯露出來。對此,刻意追求“無聲食堂”終歸是在“標”上施策,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家校共同努力,在治“本”上下功夫。
(主持人:丁建庭)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