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盤和林認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以信息竊取、流量攻擊、網絡釣魚為代表的黑客活動呈快速增長趨勢,而且此類活動相對隱蔽性更強。如果不及時加以遏制,說不定在哪種機緣巧合之下,就會對社交金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記者在網頁搜索“買微信號”等關鍵詞后發現,出現了多家微信號買賣平臺,這些平臺都在公開出售、批發各種微信號,根據微信的注冊時間、實名與否、朋友圈更新頻次等不同指標,標價各不相同。記者進一步了解到,相當一部分被收購的微信號,被用來微信賭博、低俗資源售賣、“仙人跳”、公眾號刷量、實施詐騙等違法違規行為。讓很多風險意識淡薄的人上當受騙。
根據《騰訊微信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微信賬號的所有權歸騰訊公司所有,用戶完成申請注冊手續后,僅獲得微信賬號的使用權,不得贈與、借用、租用、轉讓或售賣微信賬號或以其他方式許可非初始注冊人使用微信賬號。顯然,微信號的買賣雙方已經涉嫌違約。此外,如果這些違規賬號使用者還實施詐騙、賭博等其他犯罪行為,還將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值得擔憂的是,微信號買賣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網絡實名制的意義。實行網絡實名制的目的在于實現網絡空間身份和現實社會身份的統一,督促用戶為其在網絡上的言行負責,減少網絡亂象,從而營造安全、誠信的網絡空間。如果做不到將現實的人和虛擬的人一一對應,那么后續對相關法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可能無從談起。
如果微信賬號的安全性無法保證,還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后果。當前,微信依靠社交網絡獨特的渠道優勢、體驗優勢和大數據優勢,為微信金融生態系統中各個金融產品的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這些產品的發展也為社交網絡這種金融生態環境的發展提供了支持。
社交金融產品和用戶之間通過轉賬、支付、零錢、充值和提現等功能實現資金的流動,同時還通過不斷交換的社交信息進行溝通,因此資金流和信息流成為了金融客體,它們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資金池和數據庫。用戶、產品、資金流、信息流與社交網絡這一金融生態環境互相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動態平衡的社交金融生態系統。
微信號買賣問題,就已經暴露出了該金融生態下的數據泄露風險。對于社交金融生態而言,賬戶的安全是金融支付、理財服務的基本保證,如果這點都無法保證,那么金融服務無從談起。而數據資產是極為重要的核心資產之一,如果數據的安全無法保證,那么金融二字也值得懷疑。
如今,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以信息竊取、流量攻擊、網絡釣魚為代表的黑客活動呈快速增長趨勢,而且此類活動相對隱蔽性更強。如果不及時加以遏制,說不定在哪種機緣巧合之下,就會對社交金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雖然,這些黑產從業者的行為還不至于對微信當前的利益造成嚴重影響,但是潛在金融風險沖擊可能會很大,必須引起重視,并加以防范。(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盤和林)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微信群不能只為“報名留痕”
擺脫朋友圈之“累”,當除掉虛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