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張國棟認為,解決困擾上班族的難題需具備“藥方”,更需及時“服用”。當然,大城市的通勤難題成因復雜,事關多方,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得以解決的,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多元共治提升城市管理和現代化發展水平。
上周,有媒體對1966名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3%的受訪大城市青年上班族被通勤不便的問題所困擾,交通擁堵、耗時長和距離遠是受訪青年面臨的三大通勤難題。(2月14日《中國青年報》)
說起來,上班族在一些大城市所面臨的通勤難題,已經不是新鮮事了,而是一個存在多年的老問題,且城市越大通勤問題越多。此前有報告顯示,排名第一的北京,平均通勤路程13.2公里,平均用時56分鐘,排在第十的武漢,平均通勤路程也達8.2公里,平均用時43分鐘。
雖然經歷通勤問題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發達國家曾經遇到過類似的難題,正陸續出現在我國,但一個城市如果通行不暢,就像一個人的血管堵塞,會讓人產生壓力和焦慮情緒,成為擠占人們生活時間、影響其生活質量甚至生命健康的重要原因。長此以往,整個社會的人就變得焦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更為緊張,更容易在社會之中傳遞負面情緒。因此,通勤難題不應被繼續“擱淺”,而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紓解。
那么此類問題如何紓解?其實,要改善通勤問題,可以先從提高通勤舒適度方面著手,從公司層面來說,可以為員工提供租房補貼,讓員工居住到離單位較近的地方,制定員工錯峰上下班制度。從政府層面來講,可以制定更科學的城市建設規劃,并推進職住平衡等舉措。
一朝一夕,上班回家,通勤是大城市有規律的“潮汐”,也是城市上班族每天的固定行程。一直以來,通勤問題往往被視為交通擁堵問題的“次生問題”,交通部門也在積極應對,努力化解擁堵難題,但事實證明,單從交通擁堵層面解決通勤難題是片面的,更需統籌考量多方原因,合理安排,盡早規劃,并付諸實際行動。
解決困擾上班族的難題需具備“藥方”,更需及時“服用”。當然,大城市的通勤難題成因復雜,事關多方,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得以解決的,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多元共治提升城市管理和現代化發展水平。在城市化發展的“陣痛”階段,只要我們增強“難題意識”,及時排除“難題”,通勤問題就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紓解,從而提升上班族的生活幸福感和獲得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張國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什么樣的司機能撐起新公交?
做好城市化進程的“下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