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網友華挺認為,人機交互、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革新為數字創意產業的壯大提供了發展基礎。數字文創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具有創意性、引領性、低消耗和可持續的鮮明特點,在轉方式、調結構、促消費、擴就業方面也會有獨特的作用。
近日,“TGC2019騰訊數字文創節開幕式暨城市共生計劃發布儀式”在成都舉行。如何讓新文創與城市融合在一起,讓數字文創內容進入更多市民的日常生活,成為新文創探索的一個嶄新課題。。
成都擁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諸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杜甫草堂、熊貓、川劇變臉、茶藝、蜀錦等,均充滿著濃厚的地方特色。成都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新潮都市,在文化產業方面表現尤為明顯,近年來在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網絡音樂等領域都有良好的發展勢頭。
將代表城市特色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數字經濟結合起來,正是為了讓數字文創與城市“同呼吸共命運”。做好城市文化事業的相關工作,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借助網絡科技力量,深度融合本地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數字文創之城。當然,在發展數字文創產業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做好服務和管理,讓企業“唱主角”,發揮市場主動性。
新文創,指的是以IP構建為核心的文化生產方式,強調產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相統一,希望打造更多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以數字技術和先進理念推動文化創意與創新設計等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關產業相互滲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領、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相關行業產值規模達到8萬億元。
在國家頂層設計政策的引導下,一些城市將數字文化產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視其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力圖運用多種現代化方式與本地文化實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數字文創之城。
傳統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標簽。要想讓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重新“活起來”,進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活起來”的關鍵在于創新,數字化就是創新的途徑之一。這就要求,要逐步把這些傳統文化要素轉變成生產力、引領力和引導力,用數字化的文化內容生產,傳播給受眾。當然,數字文創之路并非平坦。數字生產有別于傳統文化創作,正如《“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所指出,通過全民創意、創作聯動等新方式,挖掘優秀文化資源,激發文化創意,適應互聯網傳播特點,創作優質、多樣、個性化的數字創意內容產品。
目前,人機交互、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革新為數字創意產業的壯大提供了發展基礎。數字文創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具有創意性、引領性、低消耗和可持續的鮮明特點,在轉方式、調結構、促消費、擴就業方面也會有獨特的作用。顯而易見,數字文創之城能夠聚集優秀的文化和先進的科技資源,培育出極富前景的文化市場,對于城市文化事業的發展,將會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網友 華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以創新促文商旅融合
讓文化自信具有更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