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經濟特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筑保護辦法》已經九屆市政府3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于近日實施。19日,市法制局與市住規建局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詳細解讀辦法的具體內容。有一個尤為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明確提出要設立預保護制度,將目前還沒有評定文物等級而又具有保護價值的鎮、村和建(構)筑物,確定為預先保護對象,采取預保護措施先保護起來。(《珠海特區報》12月20日)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人的文物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已成為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動。但也不可否認,這僅限于已進入文物資源數據庫、已獲得國家和省、市各級身份認證的各類文物,而對那些尚未明確身份、未經定級的文物究竟該如何保護,在政策法規方面尚屬空白,致使一些文物古跡停留在無人問津、自生自滅的狀態,不斷地遭到人為破壞或自然消失。
每一件歷史遺留物,其本身并沒有與生俱來的身份標簽,換句話說,任何文物要想獲得相應的名分或身份,總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簡單地以文物保護級別和重要程度對不同的文物區別對待,那就難免會令部分文物因缺乏有效保護而被毀損,造成無法彌補的遺珠之憾。
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面臨大規模消失,是當前文物保護普遍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已于日前正式實施的珠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筑保護《辦法》,不僅填補了該市未定級文物如何保護的政策空白,還具有廣泛的現實借鑒意義。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語境下,各地文物、文化等相關職能部門,都應該切實履行監管職責,摸清本轄區內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家底”,掌握該類文物的數量、位置及現狀,逐級落實保護責任和安全責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多留遺產,少留遺憾。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