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型升級的新要求和諸多新挑戰,應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思想定力、加強統籌協調,精準施策,重點圍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第一,大力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第二,全面調動經營者勞動者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三,凝心聚力做好攻難關、補短板工作。
審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我們對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的態勢要充滿信心,對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挑戰要保持戒心,對把握關鍵方面促進經濟行穩致遠要堅定決心。
對平穩發展的態勢要充滿信心
過去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年度增長有高有低,但總體保持了高速發展水平。1978-2010年,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0%。從2011年起,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中,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至2016年仍然保持了平均增長7.6%的水平。2017年出現逆勢回升,達到6.9%,而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6.8%,整體來說,2011年后,年度增長平均水平較1978-2010年有所降低,但細致觀察,它具有一些重要特點:
第一,這是在國際經濟發展處于低迷狀況下實現的。2008年發生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除2010年增長指標有些反彈外,世界經濟發展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增長緩慢、復蘇乏力,相比較而言,中國經濟的高增長顯得十分亮眼。
第二,這是在經濟增長基數已經較大的水平上取得的。中國經濟總量保持世界第二的水平,雖然與位居第一的美國有較大的差距,但也與第三位后的國家拉開了較大的距離,基數已不小。與國外相比,中國每年的增加值超過了一個中等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與自身相比,當前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相當于前些年增長幾個百分點。
第三,這是在主動調節速度推進結構優化質量提升基礎上實現的。這個時期,大體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體現了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和質量提升的戰略取向與工作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工作主線、“三去一降一補”是工作抓手,鋼鐵、煤炭等支撐經濟發展主要產業的產能增長被抑制、削減,房地產行業存在的泡沫被擠壓化解,這種狀況下所取得的增長速度是相對實在的,增長的質量是提升的。
第四,這是在一些觸及權力和利益關系的改革不斷推進情況下實現的。這包括大力度推進反腐敗斗爭、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優化國家治理方式,包括整頓市場秩序、規范經營行為、建設信用體系,包括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推進污染防治、提升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水平等等。其中的一些改革舉措對經濟的長遠發展頗有益處,但對提高當前的增長速度則可能會形成一定影響。
第五,這個增長速度與體現經濟向好發展的其他重要指標保持了良性協調。除了與質量、結構、效益改善相得益彰外,物價持續保持總體較低水平、年度新增就業人數屢超計劃預期、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改善、社會運行保持總體安寧穩定,這種良好狀況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時是罕見的。
第六,這一時期增長速度波幅微小。尤其是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長連續十二個季度運行在6.7%-6.9%的中高速區間,波動幅度在0.2%以內,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這些特點不僅清晰凸顯了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也強烈昭示了經濟發展的持續推進、行穩致遠的韌性和潛力,并給進一步看好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樹立起堅定的信心。
對面臨的重大挑戰要保持戒心
前景光明,并不意味著前行的道路一帆風順。
第一,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挑戰。眼下美國挑起了國際經濟貿易摩擦,特別是對中國的貿易摩擦,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事實上在今天,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區域一體化已經把各個國家和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國的發展不可能獨立于世界之外。作為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作為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不僅面臨著世界一般性變化的挑戰,還將面臨針對自身的一些特殊挑戰,這種挑戰許多是突如其來的,并且會是比較激烈的,而他們帶來的沖擊一般都會比較大,對此要有足夠的認識,并做好科學預判和有效應對。
第二,經濟脫實向虛的挑戰。實體經濟是一國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是體現強盛和發達的依托,也是科技創新的主要載體。實體經濟發展狀況決定著國家現代化程度與經濟發展的水平,也代表著核心競爭力和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而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和核心,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過去一些年來,受體制機制、管理水平等的影響,一個時期里國內投機性金融活動和泡沫性房地產經濟相互支撐、螺旋推動,致使經濟發展呈現出脫實向虛的色彩,重要生產要素大規模向虛擬經濟領域集中,實體經濟發展得不到金融等的有力支持而前行緩慢且深拓不足。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總體看是大而不強,供給質量效率不高、國際分工地位較低。
第三,核心技術的挑戰。核心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基石與命脈,近幾十年來,受思想認識約束和經濟脫實向虛等影響,我國集中力量攻克技術難關的機制建設和工作舉措有所減弱,在某些領域與發達國家在核心技術創新上的差距有所擴大。就當前情況看,中國基礎科學短板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比較突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活生生的事實反復告誡我們,關鍵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必須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受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供給、體制政策等的制約,要改變這種狀況并非易事,且追趕的時間也不會短暫。
第四,市場信用的挑戰。市場信用是市場秩序的重要內容,是市場正常有效運轉的基礎,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良好的市場信用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逃稅騙稅、惡意逃廢債務、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故意侵犯知識產權等狀況還較嚴重。
第五,粗放管理的挑戰。有為的政府是中國獨具的特色與優勢,而有為的政府來自于政府科學的、精準的作為,有關經濟的政府調節或宏觀調控更應以精準、細致為基礎。但當前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管理粗放,在缺乏深入調研、透徹分析的情況下,想當然決策,抓工作浮光掠影止于表層而不精于細節,出問題后熱衷于以運動式一陣風的方法來解決,如此等等不僅導致許多工作缺乏質量和效率,也使同樣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接連發生,給國家和地區帶來嚴重損失。
對促進經濟行穩致遠要堅定決心
面對轉型升級的新要求和諸多新挑戰,應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思想定力、加強統籌協調,精準施策,重點圍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第一,大力建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一是優化管理體制。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解決政府過度干預問題,做到“有為不越位、及時不隨意”,有效破除要素市場化配置的不合理障礙,最大限度降低制度化交易成本。應在總體縮減的前提下精準制定管理清單,并不斷優化管理方式。二是優化開放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對外商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實好國家大幅度放寬有關領域市場準入的措施,全面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經驗、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推動全國開放不斷向縱深挺進。三是優化市場秩序。完善市場規則,全面建立市場信用體系,嚴厲打擊制假售假、搞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推進市場一體化建設,嚴厲懲治各種妨礙公平競爭、設置行政壁壘、搞行業壟斷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的行為。四是優化配套體系。加強營商鏈條網絡建設,形成前后端生產環節無縫連接配套的優良環境。
第二,全面調動經營者、勞動者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是堅定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經濟發展與直接增加普通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連接起來,使之體現為每一個普通家庭收入和財富的增長。二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激發企業家精神,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為基石,以優化市場信用環境為保障,以強有力的激勵約束為手段,以健全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為紐帶,充分發揮企業家的能動作用,使企業家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從而推動企業成為經濟主戰場的生力軍。三是為科技工作者創造良好環境,通過建立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鼓勵其積極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創新發展難題。四是完善干部選任制度和獎懲機制,激勵廣大干部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開拓創新。
第三,凝心聚力做好攻難關、補短板工作。要立足挖掘內需潛力、靈活拓展外部市場,開拓經濟發展新局面。
一是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抓住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契機,通過政策調整和“三去一降一補”等措施,一方面抑制泡沫性房地產經濟、投機性金融活動等的發展,引導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領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集中;另一方面推進簡政降稅減費,努力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各類成本,以質量為基礎、創新為導向,切實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
二是著力實現核心技術的全面突破。充分發揮我國制度的特殊優勢,建立行之有效的攻堅體制和激勵機制,以科學家和企業家為創新主體統籌整合力量。
三是切實加強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按照形成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進重點地區發展支撐的要求與導向,摸清情況、突出重點,完善和提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網絡等各類基礎設施,特別是解決好領域欠賬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四是加大統籌城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力度,把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繼續推進戶籍制度等重要改革,有序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和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進一步強化各城市對所在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以城帶鄉的硬機制、硬任務和硬指標;深化二元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的機制;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促進優勢經營主體、先進生產方式和現代技術手段進入農村農業。
五是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堅持多途徑并舉,按期保質打贏扶貧攻堅戰;進一步強化就業服務,促進多渠道就業;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六是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完善產權制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資源類產品和公共服務價格改革。
七是嚴格管控各種風險。
八是強化精細化管理與調控。
(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