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平臺馬蜂窩近日深陷“數據造假風波”,據報道,數據造假問題,包括刷單、刷量、刷分、搬運原創內容等,已成為行業的大問題,也是目前許多點評類網站的“潛規則”。這些數據造假成本低廉,2元即可買1萬視頻點擊,或3毛錢購買到一條微博評論。
網民認為,以流量驅動為主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已成為運營數據造假的重災區。網民“東方亦落”稱,關于馬蜂窩造假的真相,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論,且不論其造假是主動或被動,可以確定的是,數據造假是互聯網行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不論是“水軍”還是“爬蟲”,都在互聯網行業中存在已久,馬蜂窩事件折射出流量時代背后互聯網商業模式中的一些問題。
“為什么會有這種黑色產業鏈?自然是因為有需求。”網民“民叔有道”說。網民“熊志”表示,在大數據時代,用戶的消費評價本身就是平臺的核心資產。不管是搬運“友商”數據,還是撰寫虛假的評價內容,都起不到任何正面的示范作用。平臺應該算長遠賬,如果用戶以虛假的點評為指引去消費,最終的結果是被坑,那種上當受騙的落差,除了會讓造假的商家信譽受損,也會引發對平臺運營機制的懷疑。長此以往,遲早會毀掉平臺公信力。
網民“劉晶瑤”認為,刷單刷不出行業未來,注水點評只會營造出虛假的繁榮。本著凈化行業生態的考慮,此次波及的平臺絕不能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便刷單造假很難杜絕,但必須加大打擊力度,提升造假成本,將這條產業鏈負面影響控制到最低。
有網民指出,就監管而言,有責部門對互聯網電商平臺及其上線商家的監管相對滯后,這一方面是技術發展形成的落差所造成,另一方面也是新業態出現后的職責界限模糊所造成。政府應該加大對消費者保護的力度,加大對造假者的懲處力度。“有關部門可比照對財務數據造假的監督,加大檢查、審計、監督力度,建立‘數據審計事務所’,防止企業濫用用戶數據,保護用戶隱私。”網民“高帆”建議。
還有網民認為,要發揮第三方監管的作用。來自第三方監管的力量越強,就越能倒逼廣大互聯網企業自覺自律,進一步完善企業運行規范。
(經濟參考報記者 張小潔 整理)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