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周成洋認為,慈善收費未必不可。但要注意的是,以什么形式收、具體收取多少需要有明確的規范標準才行。
用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籌來的救命錢,究竟該不該被收稅費?這個問題讓河南省原陽縣患病青年千強非常糾結。千強通過“放心幫”平臺眾籌來的6萬多元治療費,被平臺負責人索要5%的“稅款”。近日,關于此類平臺有無資格開展籌款救助以及能否收費的問題,在網上引發了熱議。(8月13日新華社)
在討論這類平臺是否具備資格開展籌款救助的時候,我們要先分清公開募捐與個人求助的區別。《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明確提出,在平臺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平臺本身沒有公開募捐資格。平臺應明確告知用戶及社會公眾,個人求助、網絡互助不屬于慈善募捐,真實性由信息提供方負責。
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公開募捐的,民政部門可責令退還違法募集財產,并對有關組織或者個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
慈善法雖然禁止不具備公開募捐資格的個人和組織公開募捐,但是并沒有禁止個人的救助行為。毫無疑問,公開募捐與個人求助不同,前者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后者則并未被過多要求。民政部對能夠發布公開募捐信息的互聯網平臺進行了指定,但是并不涉及發布個人求助信息的互聯網平臺。
再次強調,不是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具備公開募捐的資格。不過,新聞中所提及的患病青年通過互聯網平臺籌款的行為,可以看成是個人求助。相關的平臺如果只是發布個人求助信息,從目前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看,是否違規有待商榷。
圍繞平臺收取稅費一事,則應開展另一個邏輯層面的探討。第一,平臺運營需要資金支持,尤其是具有公益性質的互聯網平臺,其資金支持從何而來?正如有的網友所認為,平臺收取一定費用,用于平臺自身的維護和管理并無問題。第二,不收取費用的互聯網籌款平臺一般能通過其他途徑得到資金支持。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平臺對公眾都是免費使用,我們需要關注這些平臺在聲明中具體的表述,才可以作出判斷。第三,做慈善與收取費用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也不是不光彩的事情。只要是以正常的理由收取,收取適當、用得合理,就并無不可。
公益不等于貧窮。如果做公益是越來越貧窮,那又如何形成可持續的良性循環?有些人容易陷入一種邏輯誤區,認為公益就是與金錢割裂。殊不知,這些公益平臺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籌錢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又怎么可能與金錢割裂開來?所以,慈善收費未必不可。但要注意的是,以什么形式收、具體收取多少需要有明確的規范標準才行。(江西省青聯委員、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網絡評論與傳播中心主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周成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須給頻招質疑的公益眾籌立規矩
募捐越透明,慈善越有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