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回顧了過去的成績,并對下一年任務進行了布置。報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扶貧減貧。過去五年,國家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進展,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
國家通過補貼教育、健全醫療保險制度提高醫保覆蓋面和大病醫療報銷比例、提供培訓和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低保優撫標準等措施,不只對短期提高收入直接減貧起到作用,而且針對性提高長期內生脫貧能力。
在下一年,國家計劃加大精準脫貧力度。一年內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同時繼續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扶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強化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中央財政新增扶貧投入及有關轉移支付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對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貧困人口,因戶因人落實保障措施;新產生的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要及時納入幫扶;加強扶貧資金整合和績效管理;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改進考核監督方式。
貧困是世界性難題,但中國無疑在改革開放后做到了減貧奇跡。90%以上貧困人口已經實現脫貧甚至致富,并且還在持續大規模減少。這主要有幾點原因:
第一,強勁經濟增長是減貧成功的最主要原因。經濟增長首先直接拉動了人們收入上升,提供就業機會,使得大批人口從貧困狀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其次,經濟增長帶動了財政收入上升,從而政府有了再分配解決低收入群體生活困難的資源。
第二,克服多維貧困采用了多維方法。雖然目前收入指標仍然是貧困的最主要評價標準,但我國政府對貧困的應對從來不只從收入這一單維度入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通過提高教育機會、改善醫療條件、促進性別平等、提高婦幼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通過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農村交通便利度,減少了外出就業的障礙,使得大批農民進城從而提高了收入;通過資源困乏地區人口搬遷、安全飲用水建設等大規模投入幫助農村居民改善人居環境;最后才是通過五保、低保、農保等兜底政策,保障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可以說,這些措施非常全面,有效克服了多維貧困。
第三,經濟社會改革提供了機會,打破了制度壟斷,促進了社會流動性,使得低收入群體有機會脫貧。隨著戶籍改革、國企改革等措施,農村居民、私營部門居民得以獲得更好的收入,而這些部門在傳統上受到歧視,尤其是農村居民是貧困的最主要群體。
正是由于這些最主要的原因,我國貧困人口大幅下降,據估計當前農村貧困人口只有3000萬左右。如果能保持每年1000萬的減貧規模,那么我國的貧困問題將很快不是問題,全民進入小康社會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目標將得以實現。而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計劃,以往成功的經驗將毫無疑問持續推進。
雖然過去治理貧困取得了較大成功,甚至可以說為世界減貧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進一步減貧任務仍然艱巨。
首先,減貧也存在邊際效果遞減的規律,最后的貧困人口往往是由于較難克服的原因致貧,從而也較難脫貧,比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資源匱乏但遷移困難;
第二,目前因病致貧占據最大的致貧比重,很多疾病使得人們難以獲得重新致富能力,特別是精神類疾病患者在我國是一個很大的群體,給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而目前雖然大病醫療可以解決治療費用高的問題,但進一步的發展問題仍然難以解決。這兩個大問題需要考慮新的減貧辦法解決。
對于下一步繼續減貧的注意事項,主要有幾點:
第一,雖然過去我國政府已經采取多重手段緩解多維貧困,但多維貧困的思路并未形成官方統一認識并全國廣泛貫徹,這往往使得減貧不徹底,內生減貧能力難以形成。因此,下一步要形成多維扶貧明確思路,即對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等各維度同時納入考慮,而不是只考慮收入為最重要指標;
第二,進一步促進機會均等,提高社會流動性,當前社會流動性已經出現一定固化傾向,低收入人口應有更多機會繼續提高收入地位;
第三,最重要的是繼續保持經濟平穩發展,提高大多數人收入是減少貧困的最重要方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制定6.5%的經濟增長目標有一定合理性;
第四,對于特殊疾病應采取國家集中照料,加大補貼的原則,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特殊疾病患者仍然給眾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依靠家庭照料將難以釋放家庭負擔并脫貧。(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