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今年是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要認真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對挪用、貪污扶貧款項的行為嚴懲不貸。群眾對一些地方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現象非常反感,要認真加以解決。(3月6日人民日報)
去年,國家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做審計報告時,有專門一章名為“扶貧資金審計情況”,據數據顯示,審計署在對全國158個縣抽查中,有96個縣發生騙取套取、違規使用等問題297個、涉及扶貧資金3.81億元。相對于“遠在天邊”的“老虎”,群眾對“近在眼前”嗡嗡亂飛的“蠅貪”感受更為真切。
從近年巡視巡察、信訪舉報、執紀審查等情況看,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無中生有、虛報套取的有之,以權謀私、坐地生財的有之,張冠李戴、優親厚友的有之,雁過拔毛、順手牽羊的有之,欺上瞞下、挪作他用也有之……所有這些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雖然是蠅肉般的頭銜、芝麻大的官,但個個變成了“巨鯨”,貪心不足蛇吞象,這些“小官巨腐”刺痛著公眾的神經。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當前,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涉險灘、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今年又是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對挪用、貪污扶貧款項的行為嚴懲不貸。對一些地方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現象,要認真加以解決。”
可以說,扶貧資金里滿含老百姓對未來的期待,“把這個錢用好”更是對人民負責。因此,對于扶貧資金的使用與監管,無論是哪一級的決策者,都要善于傾聽民意、善于因地制宜,不要紙上談兵、墨守成規。因為扶貧資金的使用,不是上級說了算,也不是貧困戶自己說了算,而是大家要商量著來,以至于進一步加大信息公開力度,讓陽光照進涉農惠農資金項目上,依法對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清單式公開,曝光在群眾的眼前。
人民是最強大的監督力量。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暢通監督批評的渠道,是發揮人民監督作用的兩個依托,缺少人民監督作用都難以落實到位。有了人民群眾的監督,“雁過拔毛”行為恐怕也難以隱身。倒逼扶貧資金管理走向正軌,不僅需要上級領導的信任、放權,也需要基層黨員干部的擔當、創新,更需要政策的靈活性、制度的嚴密性,特別是具體實施者需要輕裝上陣,無隙可乘,要做到這一點,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從媒體曝光的一些典型案例看,有的地方在申報核對貧困人口時就出了問題,可見,提高扶貧投入的決策水平,比“拍蠅清蛀”更關鍵。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斬斷伸向扶貧領域的“黑手”,首先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肅查處扶貧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用嚴懲不貸的威懾力,使黨員干部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同時,要給“救命錢”上把“陽光鎖”。要從約束權力運行入手,織牢“陽光扶貧”的制度籠子,讓扶貧資金的管理向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另外,還要查找到制度的漏洞并予以阻塞。常言道,“扶貧”先“扶志”,“扶志”必“扶制”,各地要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層層建立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協作機制,著力壓實地方黨政“一把手”的第一責任,堅決從制度上查漏補缺,從思想上筑牢拒腐防變的底線,給基層權力穿上有效的“緊身衣”,真正做到壓力傳導不掉鏈,責任落實不空轉。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