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遼寧沈陽交警執法的視頻,引發輿論熱議。視頻中,一名機動車車主被罰款200元,原因是“未保持機動車號牌完整與清晰”,但實際上視頻中可以清楚地辨識號牌,號牌只是掉了點兒漆。事件發生后,當地交警部門認定該處罰不當,對涉事3名交警給予處分,同時,沈陽公安局將立即在全局開展規范執法行動。
事后的迅速處理,展現出沈陽相關部門糾錯的決心、誠懇的態度。尊重事實,有法必依,這是依法行政的底線要求,也是這次事件應該汲取的教訓。此次事件之所以觸動公眾神經,不僅因為執法過程違背常識,也因為事件發生在東北地區。近期,雪鄉宰客等熱點事件,引發了輿論對東北營商環境的廣泛關注,而這次交警執法事件,再次把東北的法治環境、政府作風、營商環境等話題推向輿論前臺。這就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何認識輿情背后的期待?怎樣看待東北營商環境和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應該說,營商環境不盡如人意,這是東北振興的一個制約因素,事實上東北各地也認識到問題所在,并在主動做出改變。2017年,沈陽針對企業的檢查和行政處罰分別減少了80%和90%以上;黑龍江設立省級舉報中心,用完備的制度設計吸納社情民意;長春創新市管干部政績考核機制,并根據考核結果組織調整干部。既要看到熱點事件折射出的差距、不足和問題,也要看到東北地區為改善營商環境作出的巨大努力,才能避免以偏概全,進而獲得全面、理性的認識。
法治環境、營商環境的短板,是客觀存在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問題導向”,東北各地都意識到了改善營商環境、提升自身形象對于扭轉生產要素外流、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意義。顯然,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關注東北的問題,目的是為了推動解決問題,是為了讓東北變得更好,而不是貼標簽、泄情緒,更不該借此標簽化、污名化,甚至是妖魔化東北。如果借個案反復炒作“投資不過山海關”等極端觀點,則不僅丟失了理性原則,更不利于東北改善營商環境的努力。
同時,對于東北各地來說,接連不斷的熱點事件,不啻再次敲響了警鐘。無論是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是與社會期待、群眾訴求相比,東北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都有一定的差距。對于熱點事件,不能滿足于頭痛醫頭或者坐等輿論平息,而應把熱點事件和相關輿情作為改變提升的動力。把這樣的緊迫感傳導為各級工作人員的壓力,“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找辦法”,才能推動營商環境根本性好轉,不斷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群眾的獲得感,讓良好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成為東北振興的有力支撐。
“抓環境就是抓發展”,在東北振興的過程中,這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如何讓這一理念深入人心,讓東北有一個更好的發展軟環境?比認識更重要的是行動。期待一系列熱點事件,能對此有所觸發、有所推動。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