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認為,對地方政府債務這項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金融安全的工作,就更要把問責放在第一位,認認真真地鑄造好“終身問責”這把利劍,讓地方政府在這把利劍面前能夠有所敬畏。
財政部日前在《關于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 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中透露,將研究出臺地方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堅決查處問責違法違規行為。報告指出,要堅決打消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會“買單”的幻覺,堅決打消金融機構認為政府會兜底的幻覺。
與此同時,財政部對外通報了江蘇、貴州兩省近期查實多起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情況,除責令限期整改,還對71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處分。我們注意到,在受處分的官員中,不少是前任官員,這也正是“終身負責”“終身問責”的體現。
眾所周知,在2017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這對地方政府負債提出了嚴格要求和警告。如果繼續不顧實際地擴大負債規模、積累債務風險,就是明知故犯,就要嚴厲追責。
其實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地方政府適當舉一些債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在目前我國的財政背景下,建一些公益項目、公共設施項目,對一些落后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改造,對發展中的短板進行修補,不依靠負債是不大可能的。但前提是,一定要量力而行、量財而為,絕對不能竭澤而漁、寅吃卯糧。實際情況是,有的地方何止是竭澤而漁,其負債總額已經是GDP的兩三倍,地方財政收入的七八倍甚至十幾倍了。這樣的負債方式,不是補短板、強公益,而是深挖洞、廣聚險。
從這些年來地方政府的負債情況看,基本都是“一任官員一任債、前任不顧后人難”,就像幼兒搭積木,只知不停地向上壘,而不知道壘得越高坍塌的風險也越大,最終只要加一塊小小的積木就能讓整體倒塌。一些地方在負債問題上,是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顧局部、不顧整體,只看政績、不看風險。對這樣的執政行為和執政態度,當然需要紀律的嚴厲約束。
前任不顧后任的死活,想方設法地擴大負債,以滿足自身政績需要,已經成為地方發展過程中一種十分可怕的現象。近年來,大肆舉債,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問題,更是創造政績、制造虛假繁榮的一種方式。以至于到了今天,一些地方的負債沖動仍然很強,仍然在不惜一切代價地進行負債。如果現在再不采取措施控制,風險就難以避免。
必須注意的一個事實是,中央已經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地方緩解部分債務風險。但若一直抱著僥幸心理,指望中央政府為其“買單”,那就是麻木不仁了。“誰負債、誰償還”、“誰違約、誰擔責”,應該成為地方政府自覺遵守的紀律。不自覺,就要“終身問責”。
一些地方政府的負債沖動減不下來,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問責不到位,尤其是對直接責任者問責的缺失,導致一些地方始終抱持著敢負債、想負債、愿負債的思路。為什么一名官員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不去關心實體經濟發展,不去關心老百姓的生活,而是在財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大肆負債?就是因為負債無過、負債不需要擔責。如果負債需要擔責,而且是終身擔責,相信多數地方政府的負責人看問題會更加客觀,對待負債的態度也會更加理智和冷靜。
因此,有關方面應當抓緊制定地方負債的責任追究辦法,尤其是“終身問責”制。同時,“終身問責”要做到一視同仁。另外,“終身問責”不能局限于前任,還要包括前任的前任,只要是在他們任期負下的債,都要嚴厲問責。不僅如此,問責的相關情況還要公開報道,以增強問責的效力和影響力。
近年來,中央不斷加大問責力度,例如環保、去產能等方面都進行了嚴厲問責。對地方政府債務這項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金融安全的工作,就更要把問責放在第一位,認認真真地鑄造好“終身問責”這把利劍,讓地方政府在這把利劍面前能夠有所敬畏。(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譚浩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終身問責”應成地方債管理利劍
制止政府違規舉債需強化地方監管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