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里隨處可見圣誕帽、圣誕樹、圣誕老人像等圣誕標配物品,大江南北洋溢著一股圣誕節的濃厚氛圍。近年來,隨著國際化進程的不斷發展,西方文化也通過多種渠道流入中國,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圣誕節是西方國家的重要節日,在他們眼中,這一節日就好比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春節。
圣誕節受到年輕人群體的喜愛,他們會選擇購物、聚餐、出游等方式來表達節日里的喜悅心情。在社會上有一種呼聲,要求人們抵制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洋節日,以捍衛中國傳統節日的生存發展。事實上,采取一刀切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待洋節日是不恰當的。西方節日中也有一些可取之處,也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比如在感恩節,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契機對大眾進行感恩教育,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進而加強人際之間的關系紐帶。當然,過分熱衷洋節而擾亂公共秩序也是不可取的,慶祝洋節日也應把握一個度,比如在圣誕節喧嚷游街、噴槍涂鴉的行為就是不恰當的。
洋節日流入中國,從某種程度上看是文化開放與交流的必然結果。大聲疾呼“抵制洋節日”是不正確的,這也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互聯網時代將“地球村”變成一種可能,技術的革新縮短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而年輕人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先鋒隊的角色。日本的動漫文化、美國的搖滾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對中國90后、00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這些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接觸外來文化時會有一種新鮮感。抱著好玩和嘗鮮的心理,他們在探索洋文化方面有一股濃厚的興趣。
文化的開放交流是雙向的,西方文化可以流入中國,中國文化反過來也可以傳播到西方國家。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這才是對待文化交流的一種正確心態。現如今,我國的漢語、孔子學院、中華美食也在國際社會掀起了一波熱潮,比如貴州老干媽就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頻頻刷屏,前不久黃燜雞米飯在美國加州首次亮相,也贏得一片好評。每年春節,外國政要會向中國人民傳遞節日的祝福,帝國大廈也曾經在春節、中秋節為華人亮燈,這足以說明中華文化有它特殊的影響力。
圣誕節不是洪水猛獸,我們不應將其妖魔化,殺氣騰騰地大喊“抵制洋節日”。只需拿出我們應有的文化自信,以平常心來對待即可。雖然它不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但和雙十一、雙十二一樣,圣誕節在我國已經成了一種景觀式存在。商家的鼓噪、年輕人的追捧、網絡環境的渲染推動了圣誕節的瘋狂傳播,與其粗暴地進行抵制,倒不如多一些包容的心態,和年輕人一起分享節日的喜悅。不要將圣誕節上升到文化入侵的高度,也不要給它扣上虛無縹緲的高帽,將其當成是一個愉悅歡快、輕松熱鬧的節日就好。
(責任編輯:李焱)